研究:敬畏感可促進身心健康 增強免疫力

文/Makai Allbert 編譯/趙孜濟

這是「美德醫學」的第5部分:什麼藥是安全、有效、免費的,而且只需要微妙的視角轉變就會有效果?我們歡迎你探索美德與健康之間被忽視的聯繫——「美德醫學」。

「敬畏感是一種感受,它源於面對某種宏偉的,超越了你理解範圍之內的事物。」達切爾‧科爾特納(Dacher Keltner)在他的書《敬畏感:日常奇跡的新科學及其如何改變你的生活》(Awe: The New Science of Everyday Wonder and How It Can Transform Your Life)中寫道。

這種感覺通常與觀察大自然中的崇高景象相關:巍峨的群山、參天的大樹、廣闊的沙丘,或無盡的海平線。

然而,自然並非敬畏感的唯一來源,也不是最常見的來源。此外,敬畏感遠不止是一種瞬間的驚歎或靈動,它至少能以五種方式積極影響我們的健康。

敬畏感的來源

人們可以因哲學洞見、科學發現、音樂、視覺設計、頓悟、個人領悟、非凡成就、靈性或宗教而感到敬畏感。甚至,僅僅是了解其他有趣的人也能激發敬畏感。研究表明,當參與者觀看像特蕾莎修女這樣鼓舞人心的人物的視頻時,也會產生敬畏感。

為了確定最常見的敬畏感來源,科爾特納進行了一項實驗,要求世界各地的參與者撰寫令他們感到敬畏感的故事。

在收集的2600個故事中,全球最常見的敬畏感來源是「道德之美」:展現出純粹和善良意圖及行為的卓越美德和人格。這包括目睹他人的勇氣、善良、堅韌,或克服苦難的能力,例如有人冒著生命危險去拯救陌生人,或在災難期間表現出的善舉。

道德之美還包括人們對生命的起點或終點所產生的敬畏感。許多母親認為分娩是她們最重要的敬畏感體驗之一。科爾特納寫道,一位來自日本的母親告訴他,她「因成為父母的認知與責任感,以及生命的珍貴而深受感動」。

「從今以後,我覺得自己會拼盡全力地活著,只為保護這條生命。」她告訴科爾特納。

一位來自俄羅斯的母親表示,在分娩後,她只想「擁抱整個世界」。父親們同樣會感受到敬畏感。一位來自印度尼西亞的男子寫道:「我簡直無法相信上帝賜予我妻子如此美麗而奇妙的禮物,我無法停止微笑,感受到對上帝的敬畏感和感激,因為他賜予了我們一個兒子。」

據科爾特納所述,金錢和物質財富並不會帶來敬畏感。在這項正在接受同行評審的研究中,沒有人提及自己的筆記本電腦、Facebook或智能手機。也沒有人提到他們的新款耐克鞋、特斯拉車或古馳包。科爾特納寫道:「敬畏感發生在一個獨立於世俗物質、金錢、占有欲和地位象徵的領域——一個超越凡俗、許多人稱之為神聖的領域。」

一種人人都會的語言

發表在《自然》(Nature)雜誌上的一篇論文發現,在全球12個不同地區中,敬畏感會引發一種獨特的面部反應,這種反應類似於普遍存在的表情,例如愉悅、滿足和痛苦。

(Shutterstock)

跨文化研究表明,當人們沉浸在敬畏感之中,例如觀看煙花或流星時,他們的面部表情都會發生相似的變化——眉毛高高揚起,眼睛睜大,彷彿試圖捕捉壯觀景象的每一個細節。下巴鬆弛,嘴巴微微張開,凝固在無言的驚歎之中。一絲輕柔的微笑浮現在嘴角,頭部微微後仰,彷彿被一根看不見的線牽引著。

一項研究測試了16種情緒(包括敬畏感、憤怒、恐懼和悲傷)在10種文化背景下的聲音表達,甚至涵蓋了不丹的一個偏遠村莊。研究發現,表達敬畏感的聲音,如「哇」(whoa)和「哇哦」(wow),被識別的準確率高達90%,使敬畏感成為全球最具普遍辨識度的情緒之一。

敬畏感如何影響健康

敬畏感通過五種方式促進健康,首先是對免疫系統的影響。

細胞介素(cytokines)是一種化學信號分子,能夠指示免疫系統加速運作。它們對於殺死病原體和癒合傷口的促炎反應至關重要。然而,過度活躍的細胞介素反應與多種健康問題相關,包括關節炎、阿爾茨海默病和臨床抑鬱症。近年來,COVID-19患者體內觀察到的「細胞介素風暴」更是與嚴重症狀和不良預後密切相關。

新興研究開始承認積極情緒在身體健康中的作用。2015年發表在《情緒》(Emotion)期刊上的一項研究表明,多種積極情緒(如快樂和愛)可降低白細胞介素-6(IL-6)的水平,而IL-6是炎症水平的重要指標。

然而,在所有情緒中,降低細胞介素水平的最佳預測因素並非快樂,而是敬畏感,其準確度甚至比快樂高出三倍。

敬畏感對炎症因子IL-6的影響。縱軸:IL-6的水平;橫軸由左至右:敬畏感;歡樂;愛;驕傲。(由《大紀元時報》製作)

一項發表在《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上的為期22天的縱向研究在COVID-19疫情期間觀察了成年人和醫護人員。研究發現「每日體驗的敬畏感越強,所承受的壓力就越少,出現身體健康問題(如頭痛和睡眠障礙)的概率也越低」。這些研究表明,「敬畏感可以幫助個體應對炎症,以及急性或慢性壓力」,例如COVID-19疫情期間的壓力。

敬畏感還可以「增強社會融入感、促進親社會行為、提升生命意義感,以及減弱自我中心意識」,從而促進健康。

更小的「自我」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的柏陽教授(Yang Bai)及其團隊在優勝美地國家公園(Yosemite National Park)進行了一項研究。他們在幾天內隨機接觸了來自42個國家的1,100多名遊客。研究人員讓參與者站在俯瞰優勝美地山谷的壯麗景色前,並要求他們在紙上畫出自己,同時在旁邊寫上「我」(me)這個字。

作為對照組,另一組參與者則被安排在舊金山的漁人碼頭(Fisherman’s Wharf)進行同樣的實驗。儘管這也是一個著名的旅遊勝地,但其景觀遠不及優勝美地那樣令人產生敬畏感。

優山美地和漁人碼頭的實驗結果。(由《大紀元時報》製作)

在優勝美地的實驗中,參與者所畫的自己比對照組平均小33%,他們寫下的「我」字也更小。研究人員指出,「繪製自我圖像的大小以及書寫『我』字的大小,是衡量個體自我關注程度」的重要指標。

這種「自我認知的變化」會帶來顯著的社會影響。在另一項實驗中,研究人員發現:僅僅花一分鐘注視高大的樹木,就能讓參與者更有可能幫助他人。在實驗中,那些凝視高樹的受試者更傾向於幫忙撿起別人掉落的筆,而對照組(僅花一分鐘注視現代科學大樓的人)則較少表現出這一親社會行為。

觀看巨樹和觀看高樓的實驗結果;右上圖1:自我重要性;右上圖2:自我心理讚許;右下圖1:接受錢財;右下圖2:為別人撿起筆。綠柱:觀看樹木的結果;灰柱:觀看高樓的結果。(由《大紀元時報》製作)

那些體驗過敬畏感的人,不僅在實驗中願意接受更少的報酬,還報告自己較少感到特權意識和自戀。這表明,敬畏感能夠增強親社會行為,減少自我中心意識,並降低對個人利益的關注。

太空遊客阿努謝‧安薩里(Anousheh Ansari)分享了她在外太空感受到的極大敬畏感:「這種真實的體驗超越了一切期待,難以用語言表達……它彷彿讓一切都變得渺小,讓你覺得任何事情都是可以應對的……所有那些看似巨大、無法實現的事……我們完全可以做到。世界和平——沒問題。這種體驗賦予人們力量和能量……我親身感受到了。」

或許,這也解釋了敬畏感如何促使我們更加具有靈性。2013年的一項研究發現,看過令人敬畏感的景象的參與者,其靈性得分高於未曾體驗過敬畏感的參與者。研究人員認為,敬畏感體驗能增強我們理解世界的動機,這可能會引發對超自然信仰的產生。

敬畏感如何促進身心健康

這種靈性上的提升進一步增強了心理和生理健康。

《大紀元時報》製作的插圖描繪了敬畏感的諸多健康益處,例如改進睡眠、頭痛、心血管功能、腸胃功能、疼痛、免疫力,和延長壽命。(由《大紀元時報》製作)

科爾特納寫道:「我們的身體對敬畏感大自然的健康反應,就像我們對美味而有營養的食物、良好的睡眠、一杯清爽的水,或一次溫暖的家庭或朋友聚會的反應一樣——我們會感到滋養、充實、充滿力量,並充滿活力。」

敬畏感還降低了患心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糖尿病、抑鬱症、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和焦慮症的可能性,並減少了日常的疼痛和不適。

「日常敬畏感是一種基本的人類需求。」科爾特納強調。

我們可以通過更具好奇心的生活方式來重新找回這種敬畏感——留意那些經常被忽視的自然奇觀,感受周圍溫暖的人性瞬間,從而讓敬畏感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

英文報導請見英文《大紀元時報》:How Awe Boosts Your Immune System

身處紛亂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責任編輯:高靜#

「金山紀元網」立足華人社區,服務華人朋友,堅守傳統媒體的良知與價值觀,向民眾傳遞真實的資訊。請關注我們的社媒主頁,及時獲取最新咨詢!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已經有 0 次投票 抢沙发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