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級軟件工程師 為何2025年硅谷求職難?

【英文大紀元記者Conner Lee Lambert報導 / 路小玉編譯】坐落於舊金山灣區的硅谷,是蘋果、谷歌、Meta等全球頂尖科技公司的總部聚集地,長年吸引無數懷抱夢想的年輕人才。然而,對剛踏出校門的軟件工程師來說,要在此謀求一席之地,卻變得愈發困難。

初級工程師入行之難

根據舊金山風險投資公司SignalFire,在2025年5月的《科技人才現狀報告》(State of Tech Talent Report),應屆畢業生的就業率,較新冠疫情前下降了50%。該公司長期追蹤科技趨勢,包括招聘情況。

該報告顯示:「自2022年以來,能進入『七巨頭』——谷歌母公司Alphabet、亞馬遜(Amazon)、蘋果(Apple)、Meta、微軟(Microsoft)、英偉達(nVidia),和特斯拉(Tesla)等大型科企的應屆畢業生比例,已下降逾半。」

報告指出:「隨著初級崗位需求萎縮,即使是資質卓越的工程專業畢業生,也難以進入科技行業,尤其是大型科技公司。」

一位手持簡歷的男士。(Shutterstock)

這一點對於谷歌軟件工程師狄倫·哈蒙德(Dillon Hammond)來說,再真實不過了。他去年從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C Davis)畢業,獲得了計算機科學學位。

他告訴大紀元,他申請了三百多個職位,才被聯邦政府錄用,擔任計算機科學專利審查員。後來,他接受了政府效率部(DOGE)的裁員計畫,並利用該計畫的6個月帶薪休假時間做準備,才獲得如今在谷歌的工作。

「是的,確實很困難。我覺得現在計算機科學專業的學生,普遍處境艱難,」他說,「你必須全力以赴才能獲得機會。」

哈蒙德的經歷並非個案。

以專業最高分畢業於多倫多大學(University of Toronto)的馬克・莫科斯(Marc Morcos),在校期間曾在愛普生(Epson)實習了一年多,但畢業後,他投了幾百份簡歷,才回到愛普生工作。八個月後,他才終於跳槽到谷歌擔任軟件工程師。他特別說明,自己的言論不代表公司立場。

莫科斯透露,與他同屆的畢業生普遍遇到了類似困境,甚至連自己實習過的公司也進不去。

「基本上,我們這屆畢業生,至少在畢業後半年,都找不到工作,」他向大紀元坦言,「因此,絕大多數同學就去攻讀碩士學位了。」

求職市場上的「坑」

此外,求職市場上還存在大量「幽靈職位」(Ghost Jobs)。根據在線簡歷製作平臺MyPerfectResume的定義,「幽靈職位」是指不存在或早已招滿,但仍然公開招聘的職位。

「網上很多招聘信息其實是假的。」哈蒙德說。

MyPerfectResume在2024年,對全美753位招聘人員進行的調查顯示,81%的受訪者承認,他們曾發布幽靈職位。

哈蒙德表示,一般來說,科技領域的招聘若沒有初試(應聘者必須通過該測驗,才能進入首輪面試),通常可判定為幽靈職位。

但莫科斯發現,即便獲得首輪面試資格,也不能保證申請的是真實職位。

莫科斯現身說法:「我曾參加過一場面試,但我知道那份工作根本不存在,面試官也根本不存在,所以,我們只是把它當作一次模擬面試練習。」

那家公司負責面試莫科斯的員工如實告知他,那個職位是假的。不幸的是,這種做法或許正成為就業市場的新趨勢。

在線簡歷製作平臺Resume Builder,對1641名經理的調查顯示,40%的經理承認,其公司曾在2024年發布虛假職位。

疫情紅利退去 稅改成壓力

科技業的就業困境,可追溯至新冠疫情期間。

在疫情導致大規模停工停產時,科技公司發現自己處於獨特的有利地位。

圖為遠程工作示意圖。(Shutterstock)

當時為避免疫情摧毀經濟,川普政府在第一任期內,推出逾3萬億美元的紓困方案,拜登政府又在 2021年追加1.9萬億美元的刺激方案。疫情期間,線上服務和遠程辦公的需求暴增,加上這些刺激措施推升了消費需求,尤其是科技行業的需求。

科技公司隨即展開大規模招聘。據Industry Insider分析,僅在硅谷所在的舊金山灣區,2020至2022年間,科技業就新增了74,700個崗位。員工的收入也大幅增長。2020-2021年至2022年間,平均薪資上漲6.9%,至104,556美元,創下招聘平臺Dice當時的最高記錄。

同時,「美國國稅局第174條」(IRS Section 174)的稅收條款,數十年來,允許企業將研發費用,在當年全額抵稅。《稅務顧問》(The Tax Adviser)雜誌稱,該法規初衷是為中小企業「創造公平競爭環境」,但科技公司同樣從中獲益匪淺。

人工智能招聘平臺JobMap的工程總監,傑森·麥克伯尼(Jason McBurney)認為,這是因為科企幾乎所有業務都涉及新技術研發。

「若初創企業無需承擔稅負,且所有業務均屬研發範疇,其整體稅負幾乎為零,」他告訴《大紀元時報》。

但該條款不僅惠及初創企業。麥克伯尼解釋道,疫情期間,就連大型科技公司支付給開發人員的薪資,也能從稅單中扣除,「政府實際上是在資助你的研發工作」。

科技公司在疫情期間的招聘熱潮中,充分利用了這一政策。他表示,疫情期間該行業就業率極高,企業爭相招聘工程師,並推高薪資水平。

但隨著稅法延遲修訂條款於2022年生效,局面徹底改變。

在川普政府第一任期時,立法者為抵消2018年通過的《減稅與就業法案》(Tax Cuts and Jobs Act)帶來的成本,設立了延遲增稅機制。

這導致「美國國稅局第174條」發生根本性調整——企業今後必須將研發費用的抵稅額,在五年或十五年內攤銷,而非一次性抵扣。這一變化恰逢新冠疫情刺激政策到期,從而引發巨大衝擊。科技巨頭們面臨的不僅是激增的巨額稅負,還有高薪工程師供過於求,及消費需求萎縮的三重打擊。

麥克伯尼說:「科技高管們開始反思:『天啊,必須削減開支了——這些部門的營運成本已創下20年來新高。』」

在這種背景之下,2023年前後,谷歌、Meta和英特爾等硅谷科技巨頭,開始大規模裁減軟件工程師。2023年初,谷歌宣布裁員約1.2萬人,占當時員工總數的6%左右。同樣,Meta在2022年裁員1.1萬人(占員工總數13%)後,同年晚些時候又裁減了1萬人。

大規模裁員潮至今仍在持續,僅舊金山灣區,在2023至2024年間,就有80,200個科技職位被裁撤;英特爾今年7月宣布,計劃在2025年底前裁減15%的員工。

人工智能的崛起與可能的衝擊

疫情紅利退去後,人工智能迅速崛起,成為科技領域的下一個大趨勢。隨之而來的是,人們預測人工智能將擁有巨大的長期潛力,但短期效應卻難以預測。

人工智能示意圖。(Shutterstock)

全球諮詢公司麥肯錫(McKinsey & Company)報告稱,人工智能有望通過長期生產力增長,為經濟貢獻高達4.4萬億美元,但只有1%的公司表示,他們的投資「已成熟」——即人工智能已全面整合併能推動「顯著商業成果」。

目前,麥克伯尼認為,人工智能不會引發重大顛覆。「我認為,未來五年不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他說。

儘管如此,科技行業已開始感受到其影響。哈蒙德表示,許多低技能或入門級崗位已被淘汰,而像他這樣的工程師,公司正鼓勵他們學會利用AI輔助工作。

據哈蒙德和莫科斯所言,軟件工程師普遍認為,人工智能技術尚無法獨立編程,目前最好將其作為編程工具。

與此同時,學生和應屆畢業生只能竭盡所能地做個人項目、實習與自學,才能在競爭激烈的求職市場中,謀求一席之地。

「在計算機科學領域,若你只有一紙文憑卻毫無其它技能,你可能只能去麥當勞打工,」他評論道,「這就是殘酷的現實,絕非誇大其詞。」◇

發佈:2025-09-21 14:46 | 修改:2025-09-21 18:52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已經有 1 次投票 抢沙发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區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