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加州舉辦專題講座 探討臺灣參與WHA的必要性與挑戰

【大紀元記者薛明珠聖荷西報導】北加州臺灣會館,於4月10日(週四)舉辦專題講座,主題為「臺灣參加WHA的必要性及阻礙」,針對臺灣參與全球衛生治理的困境與契機,進行深入探討,吸引了近30位關心國際衛生議題與臺灣未來發展的僑界人士,熱烈參與。

第78屆世界衛生大會(WHA),將於5月19日至27日在日內瓦召開。在今年2月的世界衛生組織(WHO)執行委員會會議上,美國等支持臺灣的國家,呼籲恢復臺灣作為WHA觀察員的身分。美方更批評中共刻意曲解2758號決議,並在多個外交場合,強調支持臺灣參與國際事務,但這些努力遭到中共的極力阻撓。目前,臺灣已連續9年未獲邀請參加WHA。

莊雅淑在講座中致詞。(薛明珠/大紀元)

僑教中心主任莊雅淑親臨會場並致詞表示,由於中國(中共)干擾,臺灣自2017年以來,已連續9年未受邀參與WHA,2,300萬人民的健康權,被排除於國際衛生體系之外。她強調,世界衛生組織憲章提到,「健康是基本人權也是普世價值,沒有人應被排除在外」,臺灣長年以來在全球衛生安全的貢獻不容忽視。她也感謝北加州臺灣會館舉辦本次講座,並呼籲國際社會正視臺灣2,300萬人民的健康權益。

北加州臺灣會館理事長、廖俊惠醫師在講座上。(薛明珠/大紀元)

講座主講人廖俊惠醫師,為北加州臺灣會館理事長,擁有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共衛生碩士學位,並曾於南加州大學、史丹佛大學等醫學機構進修,現任 Santa Clara Kaiser 與 Vitas Health Care 主治及探訪醫師。

臺灣參與WHO的重要性

在講座中,廖醫師從專業角度,分析世界衛生組織在推動全球健康方面的角色與貢獻,包括疾病防治、健康標準制定及技術援助。他表示,臺灣擁有先進的醫療技術與全民健保制度,在COVID-19疫情期間展現卓越防疫成效,證明其具備成為全球衛生合作夥伴的實力。

廖醫師提到,臺灣與東南亞各國往來密切,每年出入境人次高達2,500萬,一旦疫情爆發,將迅速影響全球。加上臺灣的檢疫與公共衛生體系,完全獨立於中共國之外,中共無法代表臺灣實質參與全球防疫,因此,其聲稱「已照顧臺灣」並不符合現實。

臺灣加入世衛的挑戰與阻礙

廖俊惠醫師在講座中分析,臺灣加入世界衛生組織(WHO)至今面臨諸多挑戰。自1971年聯合國通過2758號決議後,雖未明文排除臺灣參與,但中共長期藉此為由,阻撓臺灣進入包括WHO在內的國際組織,堅持其所謂的「一中原則」。

臺灣自1997年起,便持續爭取以觀察員身分參與世界衛生大會(WHA),僅在2009至2016年間曾獲邀出席。近年來,美國多次重申,2758號決議並未否定臺灣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強調美國的「一中政策」與中共的「一中原則」不同,積極支持臺灣有意義地參與國際事務,以及維持足夠的自我防衛能力。但是,美國基於維持臺海穩定的戰略考量,明確表態不支持臺獨,也不鼓勵單方改變現狀。

針對是否應以「臺灣」名義加入WHO,廖醫師認為,臺灣在實質上已具備主權國家的條件,但中華民國的憲法並沒有將臺灣定義為一個獨立的國家。另外,根據民意調查,目前多數臺灣民眾仍傾向維持現狀,並不積極主張正式宣布獨立。

他還提出,臺灣的國際地位至今仍存爭議。儘管中華民國自1945年接收臺灣後即實際統治,但根據《開羅宣言》、《舊金山和約》等歷史文件,臺灣主權歸屬從未獲國際社會明確確認,形成所謂的「地位未定論」。因此,若欲以「臺灣」名義正式參與WHO,不僅涉及領土定義與憲政爭議,還需面對中共可能升高的軍事威脅與國際社會的政治壓力,使推動過程充滿挑戰。

美國退出WHO的影響

廖醫師提及,川普總統於2025年1月宣布,美國將於2026年退出世界衛生組織,主因包括WHO在COVID-19疫情處理失當,並受中共影響過深。若成真,將嚴重衝擊全球衛生治理,使中共有機會擴大在WHO的主導權,也可能削弱臺灣在國際場合上的重要支持力量。

此一動向亦將波及國際貿易與產業供應鏈,對臺灣的經濟與外交造成間接影響。然而在2026年正式生效前,局勢仍存變數,包括可能迫使WHO改革,並降低中共影響力,甚至促成由美國主導的新衛生機構平臺誕生。

臺灣的應對策略

面對國際局勢與WHO未來走向,廖醫師提出臺灣應採取三大策略:

1. 深化與民主國家的醫衛合作:加強與美國、歐洲、日本等國的衛生外交與數據共享,發展臺灣成為亞太區域健康中心。
2. 扶植生技與醫藥研發:鼓勵臺灣參與全球疫苗、醫療技術與疾病控制合作,強化民間與政府的雙邊參與。
3. 建立區域防疫中心與提升能見度:透過NGO與跨國企業,推動以臺灣為核心的區域性健康防控體系,擴大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結語

廖俊惠醫師強調:「臺灣不只是被動地爭取參與,更應積極展現其不可或缺的全球健康角色。國際社會若忽視臺灣,將是全球公共衛生的一大損失。」在全球健康安全高度連動的當下,臺灣的聲音與貢獻更應被看見與重視。◇

講座現場。(薛明珠/大紀元)

薛明珠:《大紀元時報》舊金山分社社區記者,關注報導灣區社區政治、經濟、生活、教育、文化等新聞事件。
發佈:2025-04-10 23:29 | 修改:2025-04-11 18:32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已經有 2 次投票 抢沙发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區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