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記者薛明珠加州報導】在中國經濟持續低迷、中共政治控制全面加強的背景下,企業家的生存環境日益艱困。青島企業家李樹青多次遭遇體制打壓,今年六月最終被迫逃離中國、來到美國。他以自己的三十年經歷,見證了中共從地方到軍方、從市場到司法的全面腐敗與高壓。

李樹青在研討會上提問。(薛明珠/大紀元)
李樹青出生於山東青島,80年代在青島港務局工作,從普通工人一路做到副班長、團支部幹部。然而,一次「五一勞動獎章」的評比,以及隨後的六四事件,讓他第一次看清中共體制的虛假。「報告會上宣傳的許多事蹟,其實是我和同事們一起完成的。」他說,「當時就覺得這一切都是編出來的,就再也不相信他們了。」
民營快遞被打壓:第一次撞上體制鐵牆
1993年,李樹青離開了體制,下海創業,創辦了青島首家民營快遞公司。起初業務蒸蒸日上,讓他滿懷希望,然而好景不長。到1996年,公司已發展至十餘名員工、四輛汽車與兩輛摩托車,月營業額達十五、六萬元時,稅務局卻上門要求補稅,並限期報備,隨後,又指示他必須向郵政局申請營業許可。
令他沒想到的是,郵政局不但強行規定,他只能經營0.5公斤至5公斤的小包裹,還沒收了一批快遞信封。此舉讓客戶誤以為他是非法營運,業務瞬間減半。李樹青無奈地說:「那時我才明白,原來國家是在控制個人發展。郵政局和我同屬一個行業,它是企業性質,卻還能管我,這合理嗎?」
從那時起,他意識到:「問題不在單位而在體制,中共控制一切,不容民營企業競爭。」
保險行業十年奮鬥:見證官場腐敗
2001年中國加入WTO、保險經紀業開放後,李樹青轉入保險領域。他與上海東大保險經紀公司(央企)合作,加入當時新興的車險共保業務,開發市政項目風險評估方案,並率先在當地導入數位化管理。他說,按理說政府部門不得參與經營,行業協會也不能經營,但青島、濟南的保監局與保險行業協會,卻與公安局勾結、違法私設公司、霸占市場。「他們完全是耍流氓、抄襲我們的作法:拿了我們的方案後,就不再跟我們合作,在私下成立一個違法的營運團隊,幕後操盤。」
李樹青後來前往聊城,尋求發展機會,卻發現當地的官僚更明目張膽。他形容說,青島和濟南雖然違規操作,至少還「偷偷摸摸,表面裝得冠冕堂皇」,但聊城卻「更歇斯底里、更流氓」,由一名市政府副祕書長王洪濱,親自牽頭成立保險代理公司,毫不掩飾地違法經營。最終,該副祕書長就因此被「雙規」。
在多地碰壁後,李樹青看清地方官場對民企的壓制,就針對東營市政府與公安局的實際需求,採取「掌握關鍵技術、選擇性合作」的策略。該業務啟動後,第二年便成為全國表現最優的案例。隨後,公司發展迅速,至2012年,員工近300人,年營收達三、四億元人民幣。
正當事業蒸蒸日上之際,2012中共當局以「壟斷市場」為名,取締「新車共保」项目,強制關停公司。李樹青回憶,時任山東省保监局女副局長的张清,曾要求他在一週內解散公司,但他當場拒絕,「我合法經營,花了近十年心血建立的、員工達兩三百人的事業,不可能說關就關。」
雙方談判破裂後,张清於次月下令,東營所有保險公司不得與李樹青合作,導致李樹青業務在三個月內幾乎全面停擺,員工從近三百人銳減至十餘人,公司營運陷入癱瘓,最終於2014年關閉。「自那之後,我與中共勢不兩立,決心不和他們往來。」
投身建材行業:直面行業黑暗
2013年起,李樹青轉而投入建材行業。10多年從業經歷,讓他深切體會到中共的腐敗與行業的黑暗。他直言,自己參與的二三十個大型工程「無一不是豆腐渣」,「這個行業簡直黑暗透頂、爛透了」。
他說,住建局透過旗下各種部門與組織,對所有進入市場的產品,進行分類與分級,建立嚴密的管控體系。若不與他們私下交易或勾結,根本無法取得市場准入資格。甚至連一個小小的開關,都在中共官僚的掌控之中。
他說,所有資源幾乎都被政府與國有企業壟斷,他們藉此進行暗中交易。例如,一個造價一億元的工程項目,若不額外提供兩千萬元的利益分配,幾乎不可能獲得承包權。這樣的潛規則,早已成為行業的「基本門檻」。
他還表示,自己的所有項目,無一例外都無法順利完成結算,必須經過漫長的司法程序。這一切,正是因為他拒絕與他們勾結所付出的代價。
李樹青回憶,2014年開始創業,2015年底推出產品,翌年正式進入市場。他的團隊,研發出一款以混凝土為主體、能取代傳統保溫層的高效節能牆體,屬於國內少有的中高端建材產品。這種牆體本身就具有保溫功能,不僅節能環保,還可簡化施工流程。為防止中共官僚奪取技術,他從不申報專利。
他的產品在多個試點工程中,獲得良好反響,也引起了地方政府與建築主管部門的注意。不久後,青島市住建局,透過青島市建築節能協會主動聯繫他,並寄出正式邀請函,邀請他加入協會。協會相關部門處長邱玉龍,當場口頭同意,並建議他為新產品制定團體標準,以便納入目錄。
李樹青為獲得市場准入資格,自掏腰包三十多萬元,完成了團體標準的全套技術文件。但邱玉龍暗示「私下給點好處」,即產品進入目錄後支付傭金,被李樹青拒絕,產品被擋在市場門外。他說:「哪怕是一個燈泡、一個開關,只要沒進他們的目錄,就不能在市場上使用。住建局就靠這種制度控制企業,逼迫你就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