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記者林子晨聖荷西報導】11月2日下午,擦星星事務所聯合聞道讀書會,於聖荷西Alviso Gold Business Center,舉辦「中日關係與高市早苗」講座,邀請日本神戶大學王柯教授,剖析日本新首相高市早苗上任後的中日關係走向,並歸納六大政策變化。
王柯生於河南南陽,成長於喀什,通曉中、維、日語。1982年畢業於中央民族大學,1989年赴日留學,長年研究中國與亞洲民族議題;著有《安倍晉三傳》《東突厥斯坦共和國之研究》等,現任斯坦福大學中國經濟與制度研究中心「天際線學者」。

王柯教授。(林子晨/大紀元)
主辦方擦星星事務所主理人段荊棘(Ginger Duan),在開場致詞時表示,希望跳出「中美對抗」大敘事框架,從美日同盟與印太戰略視角,到回望歷史走向、面向未來格局思考,探討中日關係變化。「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講座,讓大家思考中間地帶的角色與力量,從歷史延伸到未來,也讓公共討論更具層次。」段荊棘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王柯首先指出,理解「中日關係」須先區分「民眾—民眾」與「政府—政府」兩個層面,並警惕民族主義被權力操縱與利用,成為「製造敵人」的工具;在這樣的背景下,歷史常被政治化,成為政權維繫內部與處理對外關係的重要工具。
談及日本新任首相高市早苗,王柯梳理其可能帶來的六項變化:其一,將「日美同盟」提升為安全與經濟決策的核心;其二,更明確地擁抱「自由開放的印太」戰略,強化與印度等國協作;其三,推動國防常態化與能力建設(目標占GDP約2%);其四,加速對華經貿「去風險」(即降低對中國市場與供應鏈的依賴風險),聚焦供應鏈與稀土技術自主;其五,就人權議題(含香港、新疆、西藏)更早、更直接表態;其六,反對以武力改變現狀,重申台灣、東海、南海的國際法原則。
他進一步分析,這些轉變的背後,既有美國在地緣與科技鏈上的需求,也有日本內部的自主考量,即在擺脫公明黨牽制後決策加速。外交上,高市上任即密集會晤國際領袖,提升日本「存在感」;年輕人與女性選民支持率也顯著攀升。
王柯強調,觀察中日未來需關注「歷史敘事如何被使用」,與「制度如何回應風險」兩條線索;真正的穩定來自可預期規則、韌性供應鏈,以及開放社會間的理解與信任。他並指出,日本歷任首相的支持率有一現象:「跟中共關係越緊張、立場越堅定的首相,國內支持率就越高。」
講座在聽眾提問與自由交流中圓滿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