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清衡、整理/林若水
語言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它不僅是溝通的工具,更是思想與價值的載體。中華文化五千年綿延不斷,語言文字蘊含着深厚的道德觀與宇宙觀。然而,自中共建政以來,這一套古老的語言體系被系統性改造,傳統漢語逐漸被政治化的「黨話」取代,思想的自由與語言的真意一同被剝奪。
一、政治語言取代文化語言
傳統漢語講究「仁義禮智信」,重在德行與人倫。
共產黨語言則以政治為中心,講「階級鬥爭」、「忠於黨」、「人民民主專政」。
當「國家」被說成「政權」,「同胞」變成「人民」,語言中的情感聯繫被切斷,只剩下權力與服從的關係。
例如,「播遷」原本意為「因國難而遷都」,帶有尊嚴與歷史延續的意味;
但共產黨語境中,只說「撤退」或「轉進」,完全失去了文化的厚度。
這種語言改造,使人無法再以傳統的道德框架理解歷史。
二、社會與人倫的顛倒
在古代,「忠」是對國家,「孝」是對父母,「義」是對朋友。
但中共語言將「忠」指向「黨」,「孝」成為政治服從的一部分。
「禮義廉恥」被「四個堅持」和「三個代表」所取代,
「天理人情」變成「黨性原則」,
整個語言體系的倫理方向被徹底顛覆。
這樣的改造,使人習慣於以「政治標準」取代「道德標準」,進而形成了只問立場、不問是非的思維模式。
三、教育與歷史的切斷
傳統的歷史教育以「華夏一脈」為榮,重視文明延續與祖先智慧。
而共產黨編寫的歷史,從「舊民主主義革命」到「新中國誕生」,刻意抹去民國的正統地位,把中國歷史分割為「黑暗的過去」與「光明的黨領導時代」。
孩子們從小學到的「建國」不再是「中華民國建國」,而是「中共建立新中國」;「國父孫中山」被降格為「舊革命家」,這種語言上的篡改,使整個民族與自己的文化血脈漸行漸遠。
四、語言作為思想控制的工具
共產黨式語言不是為了表達,而是為了控制。
它以「正能量」的名義壓制批評,以「輿論導向」的方式操縱思想,用「愛國」掩蓋「愛黨」,以「維穩」取代「公義」。
當人們只能在既定的語彙中說話,思想就被無形地框住。
「依法治國」實為「以法治人」;「共同富裕」成了再分配權力的藉口。語言的變形,最終導致了思維的扭曲。
五、恢復語言的自由,就是恢復人的自由
要重新找回自由,必須從語言開始。
重新說出「仁、義、禮、智、信」, 重新理解「自由、民權、公義、光復」的真義,這不僅是文字的復興,更是靈魂的甦醒。
正如魯迅所言:「要改變思想,先得改變語言。」
今天,當我們重新學會以真實、乾淨的漢語說話,
也就在重建一個能思考、能感受、能分辨是非的中國靈魂。
結語:
語言是記憶的載體,也是自由的邊界。
當一個民族失去了真實的語言,它便失去了自我。
而當人們重新拾起那些被塵封的詞——「忠於國家」、「天理人情」、「民有、民治、民享」——自由就會重新萌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