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1日訊】(記者吳瑞昌綜合報導)近期,瑞士科學家開發出一款極為特殊的新型「活體建築材料」。它是一種既可以3D打印,又可以進行光合作用的活體凝膠構成,能夠從空氣中不斷消耗和保存二氧化碳,其效率相當於一棵20年樹齡的松樹。
這次,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 Zurich)團隊開發出一種具有生命力、能夠生長,且能主動從空氣中去除二氧化碳的「光合活體凝膠」材料。目前該材料已經應用於建築領域,並在第24屆米蘭三年展(Triennale di Milano)、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Venice Architecture Biennale)亮相,展現其永續性和實用性。
研究團隊將藍藻(PCC 7002)與可3D列印的透明凝膠(Pluronic F-127)結合,並誘導藍藻進行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CO2)產生碳酸鹽沉澱(MICP)反應,讓二氧化碳轉為固體碳酸鹽(如石灰)儲存於材料中,以此實現碳封存目標。
這種光合活體凝膠的藍藻,只需要陽光、富含營養物質的人工海水,以及二氧化碳,即可光合作用生長超過一年,且整個生長過程無需離開材料。
研究人員為了確保藍藻能夠長時間存活與高效運作,他們透過3D列印製程優化結構的幾何形狀,增其加表面面積、光穿透力,以此促進營養物質的流動。
結果顯示,這種光合活體凝膠的每克材料在30天內,可封存2.2到3.1毫克二氧化碳,且存活一年以上(目前紀錄是400多天)。該材料在400天內,每克材料累積吸收26至33毫克二氧化碳,且大多以穩定的礦物形式保存。
該種材料吸收的二氧化碳數量,遠比其它生物方法吸收的量要高,能與再生混凝土的化學礦化相當,若需要材料內的礦物只需600°C熱解便可回收。另外,這些固體礦物質儲存二氧化碳的穩定性,要優於生物質(有機生命或剛死掉的生物)。
該團隊用「光合活體凝膠」打印成活體積木,再用積木組裝成兩個樹幹狀物體,於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加拿大館中展出。他們表示,一個樹幹狀物體每年可吸收18公斤的二氧化碳,相當於溫帶地區一棵樹齡20年的松樹每年吸收的碳量。
研究人員認為,這種光合活體凝膠是一種低能耗、環保的材料,可以透過消耗和保存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為建築領域開闢新可能性。雖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建築領域的同事已經接受了這個新概念,並有了初步的成果。
他們還表示,未來會對生物質封存的二氧化碳量進行評估,以此了解不同的酸鹼環境(pH值)與二氧化碳濃度,是如何影響藍藻的光合作用速率,以此提高該系統的轉換效率。
這項研究的建築師兼生物設計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博士生安德里‧亞辛‧林(Andrea Shin Ling)對該校新聞室表示,「我們改造加拿大館,使其能夠提供足夠的光照、濕度和溫度,促進材料中的藍藻生長與觀察它們的行為。」
共同第一作者、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機械與製程工程系大分子工程實驗室的達莉亞‧德蘭塞克(Dalia Dranseike)補充說:「我們透過結構設計,讓光線穿透材料,並透過毛細管力將營養液被動分配到結構內部。」對此,該團隊的材料研究員報告,這種設計讓被封裝在凝膠內的藍藻,能夠高效率地存活一年之久。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大分子工程教授馬克‧蒂比特(Mark Tibbitt)表示,「作為一種建築材料,它裡面的藍藻可以將二氧化碳直接儲存在建築物中,讓二氧化碳得以用生物質、礦物質的形式儲存。未來,我們希望將其應用於建築外牆塗層,實現大規模碳捕捉。」
論文另一主要作者崔一帆強調,「藍藻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生命形式之一。它們的光合作用非常高效,甚至可以利用最微弱的光線,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生物質。」
他說,我們將藍藻這些能力,運用到建築材料中,讓礦物質沉積在材料內部,使原本柔軟的材料結構逐漸硬化,增強材料的機械性能。目前,該研究成果已經在《自然》科學雜誌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