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佳龍:讓「台灣一起拚」,共促全球和平與繁榮

(編者注:台美評論,本欄位所有文章皆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報意見。本專欄尊重言論自由,歡迎所有關心台海和平與台灣安全的投稿。)

當前國際社會正面臨更加嚴峻的不確定性與多重威脅,從持續不斷的衝突與經濟脅迫,到民主倒退與假訊息擴散,以及威權政權加劇運用灰色地帶手段,已危及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身處如此脆弱的國際局勢,我們絕不能將和平視為理所當然。唯有民主國家團結一致,方能強化韌性,捍衛我們所珍視的生活方式與價值。

台灣是印太地區的重要成員與不可或缺的夥伴,致力維護全球和平、穩定與繁榮。台灣位處「印太第一島鏈」前線,堅守民主與自由,以抵禦威權主義擴張,並憑藉強健的經濟實力與完整的半導體產業鏈,為全球穩定與繁榮做出重要貢獻。作為全球第21大經濟體,台灣在人工智慧與半導體領域傲領全球,生產全球超過六成的晶片及九成的先進晶片,使台灣不僅推動全球成長,也成為全球各領域發展的關鍵夥伴。

台灣決心在國內外捍衛民主價值。因此,去年賴清德總統推動「四大和平支柱」行動計畫,承諾提升台灣國防預算,並強化全社會韌性。台灣從不尋求與中國發生衝突,也不會主動挑釁。事實上,台灣呼籲北京在平等與尊嚴為基礎上,恢復雙邊對話。

鑒此,外交部推動「總合外交」,結合台灣外交、國防、科技與經濟實力,在複雜的國際局勢中,以「巧實力」提升台灣的國際影響力,共建更穩定與繁榮的世界。

台灣藉由「全球民主價值鏈」,強化與民主國家的夥伴關係,以共同面對不確定的地緣政治風險、抵禦威權影響,以及推動人權與促進數位治理,並維護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台灣展現出的韌性證明,即便面對威權體制的威脅,民主制度仍可在壓力下成長茁壯。

台灣作為「經濟日不落國」,領銜半導體與先進科技製程,藉此促進人工智慧、數位化及醫療等領域的創新與發展。台灣推動以「非紅供應鏈」為核心的經貿戰略,建構可信賴且透明的產業網絡,防範關鍵產業遭威權體制所掌控。

台灣也積極推動「榮邦計畫」,藉由公私協力,整合政府資源及台灣的產業優勢,推動與各國互惠互利的發展。具體案例包括與巴拉圭合作開發整合性醫療資訊系統(HIS),強化巴國全國醫療資訊管理效能;與史瓦帝尼合作「戰略儲油槽」工程,提升史國能源安全並帶動當地產業發展;與帛琉合作,協助打造其成為「智慧永續島嶼國家」,體現台灣對永續國際合作的堅定承諾。

遺憾的是,儘管台灣對全球發展貢獻良多,但卻未獲得國際社會應有的認可,亦無法參與聯合國體系。這種不公不義的排除,源於中國對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的惡意扭曲,並不當與其所謂「一中原則」掛鉤,將該決議武器化,藉以阻擋台灣的國際參與。

事實上,聯大第2758號決議並未提及台灣,該決議僅解決中國在聯合國的代表權問題,並未述及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也未賦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體系代表台灣的權利。然而,聯合國卻屈從於中國的政治壓力,將台灣排除於國際社會之外。

台灣積極在國際間發聲,反抗此種不公不義,並爭取國際支持。現在已有越來越多國家在雙邊與多邊平台如「七大工業國集團」(G7)峰會等,強調台海的和平穩定。此外,多國行政與立法部門已公開表態,聯大第2758號決議既未決定台灣的地位,也未排除台灣參與包括聯合國體系在內的國際組織。

在聯合國慶祝成立80週年,以及距離聯合國「2030永續發展目標」僅剩五年之際,正是將台灣納入國際社會的良機,方可落實「不遺漏任何人」與「攜手共進」的願景。

台灣呼籲世界承認其在國際舞台應有的地位,並接納其所能提供及貢獻的價值,唯有攜手合作,才能為印太地區及全球創造更加美好、光明的未來。◇

(以上是中華民國(台灣)外交部長林佳龍給金山紀元的投稿)

發佈:2025-09-10 18:10 | 修改:2025-09-10 18:20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已經有 0 次投票 抢沙发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區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