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度轉身跨越四大洲:林玫君的「自由」創業學

【2025年09月30日訊】(記者徐曼沅洛杉磯報導)在眾多企業家的創業故事中,台灣女企業家林玫君的故事顯得尤為獨特且充滿活力。她沒有高學歷的光環,卻憑藉著驚人的行動力與對機會的精準掌握,從22歲開始,跨足成衣百貨、燈具製造、公共電話事業,到如今在美國深耕25年,擁有3家連鎖餐飲店。林玫君用四段精彩的創業旅程證明:人生的自由,比銀行存款更值錢。

沒有高學歷的包袱 只有敢於闖蕩的決心

林玫君坦言,自己並非科班出身,學歷不高,卻因此成為她更早踏上創業之路的推力。「很多高學歷的人一畢業就被大公司延攬,高薪讓他們不容易放棄現有的生活;反而像我們這種學歷普通的人,只能靠創業去闖,才能創造更多機會。」她笑著說,這種沒有「高薪包袱」的狀態,反而讓她得以輕裝上陣,勇敢嘗試。

林玫君的創業地圖從南美洲展開。22歲,她隨夫婿移居玻利維亞的聖克魯斯(Santa Cruz),開設了第一家百貨店,專賣各式成衣和內衣用品,深受當地人歡迎。這為她的創業生涯打下基礎。

綠枕頭桌燈的製造女王:銷售網遍及四大洲

到了1980年代,林玫君回到台灣,轉型經營燈具工廠。她的產品主要銷售至美國,並成功打入大連鎖通路。她驕傲地回憶:「當時美國幾乎家家戶戶都有的『綠枕頭桌燈』,有一半來自我家工廠。」為了趕貨,林玫君經常與工人在悶熱的鐵皮屋裡加班至深夜,將銷售網遍及全球四大洲(非洲除外)。

林玫君帶著產品,到了陌生城市就拿起旅館裡的「黃頁本」打電話,挨個公司找訂單與客戶,方法看似很苦很笨,但成功率卻頗高。

談到創業的關鍵,林玫君認為除了行動力,更要懂得抓住時機。「人生就是遷移和選擇,你要能把握住那個時機。」

從公共電話亭到西式快餐:在美國實現多元轉型

90年代,林玫君的事業版圖轉戰美國。她先是投入公共電話事業,巔峰時期曾擁有四百多座投幣式公共電話亭,並在成功出售該事業後獲利八十多萬美元。隨後,她選擇了相對穩定的連鎖餐飲業,投入Farmer Boys的加盟經營,至今已逾25年。

對於從製造業跨行到西式快餐,林玫君回憶,當初看到朋友經營連鎖快餐店,不僅經濟收益不錯,還能兼顧時間,便決定一試。

儘管如此,加州的高工資與嚴格政策,讓餐飲業主承受巨大壓力。「現在最低工資20美元以上,每一分錢都要算得精準。」面對挑戰,她選擇引進自助點餐機以節省人力。林玫君強調,創業需勇於嘗試、不畏失敗。

成功祕訣:不斤斤計較、以身作則

林玫君的經營哲學中,合作與分享占有核心地位。她坦言,一路上很少單打獨鬥。「很多人怕合夥會吵架,但我覺得只要心態放開,不計較一時得失,就能走得久。投資本來就是五五的機率,人家願意把錢放在你身上,就要懂得分享,別只想自己賺。」她提醒所有創業者「做老闆不要斤斤計較」,懂得與夥伴分擔風險,才能走得長遠。

在談到領導時,林玫君最重視「以身作則」。「我從來不只是坐辦公室看報表,員工看到我在前台點餐、掃地,他們才會覺得大家是一條心。」她將這種態度帶入所有事業,在台灣工廠趕貨時,她與工人一起熬夜;在美國餐飲店,她親自站前台。對林玫君來說,這不是管理技巧,而是一種做人態度。因為創業的路,本就不是一個人的戰鬥。

精神上的自由,比存款更值錢

林玫君談到兩個孩子走出了不同道路:大兒子擁有高學歷,進入大公司獲得不錯薪水;小兒子則選擇跟著她創業,收入雖不如哥哥,但生活與家庭能兼顧。

「錢當然重要,但不是唯一標準。創業就是選擇你想要的人生,有時候精神上的自由,比銀行存款更值錢。」林玫君語氣平和卻堅定。這位從南美洲、台灣到美國,四度轉身的女企業家還是一名舞台劇導演!林玫君用充滿活力的創業經驗,為所有想開創自己人生的「闖蕩者」們,提供了寶貴的人生啟示。◇

「金山紀元網」立足華人社區,服務華人朋友,堅守傳統媒體的良知與價值觀,向民眾傳遞真實的資訊。請關注我們的社媒主頁,及時獲取最新咨詢!
發佈:2025-09-30 17:57 | 修改:2025-09-30 17:57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已經有 0 次投票 抢沙发
推薦文章
文章評論區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