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人類認知!植物具有豐富的感知能力

作者: 川原伸晃 (園藝家),譯者: 方嘉鈴

顛覆人類認知 植物具備智能

義大利植物學者司特凡諾.曼庫索(Stefano Mancuso)在《植物比你想的更聰明》(Verde brillante),介紹許多經過最新研究方法,證明「植物具有智能」的案例,結論就如同該書的副標題,「用20種感知思考的生命系統」,植物確實具有多元豐富的感知能力。

如果我們把智能一詞,定義成「具有解決問題的能力」,那麼「植物確實遠比我們所想像的更聰明……無疑是具有優秀智能的生物」。這是一本對植物學界具有指標性意義的學術論著,同時帶給許多業界人士極大衝擊。

植物擁有高度感知能力
植物擁有高度感知能力。(Shutterstock)
■植物有思考和記憶能力

以色列遺傳學家丹尼爾.查莫維茲(Daniel Chamovitz)寫了一本書,名為《植物看得見你》(What a Plant Knowns),書中介紹各種植栽的高度感知能力,並輔以最先進的科學研究來解釋分析。

我印象最深刻的案例是:捕蠅草的記憶。捕蠅草因能以葉片捕食昆蟲而廣為人知,但它捕捉昆蟲的機制是什麼?

事實上,如果昆蟲只輕觸捕蠅草的葉片「一次」,並不會馬上觸發葉片的閉合,而是只有在20秒內,觸碰捕蠅草的不同感知器官時,才會觸發捕蠅草的捕食動作,讓它在短時間內關閉葉片,完成捕食。這是因為捕食昆蟲需要耗費捕蠅草極大的能量,它必須先確認眼前的獵物夠大、值得捕食,才會有所動作。

捕蠅草在捕食昆蟲時,是透過兩次不同的碰觸,來衡量獵物是否值得捕食。換句話說,它會「記得」第一次碰觸時的感受,在第二次碰觸時決定是否吃牠。這也意味著,捕蠅草擁有短期記憶,並且能依此做出判斷與行動。

另一個關於植物有記憶的案例——出自於我的觀察——是植物從休眠中甦醒的行為,在業界稱為「打破休眠」。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櫻花,如果冬天的溫度不夠低,櫻花花況就會受到影響,換句話說,櫻花會記得冬天夠不夠冷,默默記憶氣候變化,然後尋找最適合自己的開花時機。

■植物會移動

多數人認為,跟不會動的植物相比,像人類一樣能選擇生存環境的動物,更具有生存優勢。但對長期觀察植物生長的愛好者或研究者而言,「植物具有移動的能力」是不爭的事實。

植物的移動,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地下莖」。當生長環境惡化、存活條件不理想時,地下莖會先選擇適合生長的環境,並移轉到新的環境中重新發芽,而原來地上的枝葉則任其枯萎。

基於植物的移動性,延伸出新的景觀設計流派。在法國,有些景觀設計師(利用植栽花卉等植物來美化空間或公共與商業設施的設計師),以植物會移動為前提,進行庭園或景觀的造景。

例如《動態庭園》(Le jardin en mouvement,臺灣未代理,暫譯)作者吉勒.克萊蒙(Gilles Clement)便肯定了植物會遷徙(移動),並以此為基礎來建構庭園造景。他提出的「讓植物順性生長,不對抗自然」的觀點,對現代園藝發展史帶來革命性的轉變。只有人們對植物給予尊重,才能設計出與自然共生共容的庭園景觀。

藉由無限分裂生長 白楊樹群落存活數萬年
白楊樹。(華苜/大紀元)

法國有一名哲學家佛羅倫斯.博蓋(Florence Burgat),曾提出「植物不存在壽命概念」,他在《植物究竟是什麼》(Qu est-ce qu une plante?,暫譯,臺灣未代理)表示,這是一種超越時間的生命形式,因為它不受時間限制,也沒有經歷時間的過程。

「沒有經歷時間的過程」,主要是指植物具有無限分裂生長的可能性。

舉例來說,若分株(按:將已具備根、莖、葉或芽、根的個體,自母株中分出的營養繁殖)一棵植物,當它從根或莖開始分裂成兩株完整的植栽後,雖然它們會各自生根、獨立生長,卻擁有相同的遺傳基因。

如果再考慮植物們可以一分為二、二分為四……那麼,它們的複製次數可說毫無上限,由此來看,哪一棵植栽的壽命才是真正的壽命?

因此,從生態學的角度來看,植物不存在「個體」一詞,再加上它們缺乏主體,所以也無法定義哪一段時間的開始與結束,才是它們真正經歷過的時間。

至於「不受時間限制」的原因,則如前文所說,植物是超越時間的生命形態,所以不會受到具體時間與壽命的限制。

例如,在美國猶他州的白楊樹群落,據說是世上現存最長壽的植物,已有幾萬年的歷史。它有高達四萬餘株的樹幹,都是由同一個根系所分出,而其分布的範圍之廣,與其說它是一棵樹,不如說它是一整座山會更貼切。

日本著名的繩文杉也有類似狀況,據說它們是從繩文時代生存至今,才如此命名。但不論採取哪種論點計算其存在時間,保守估計長達七千多年。

即使是人為種植的景觀盆栽,樹齡也可能高達千歲。可見這些長壽植物並非特例。可以說,在許多環境中,植物都具有超越時間限制的潛力。

植物可透過高度感知、記憶、移動等方式,來解決生存問題,更有無限繁殖能力,有如永生般的存在。

可惜的是,人類基於本位主義,不願意多花時間了解植物,幾乎把充滿靈性的植物視為無機物,但高高在上的人們,沒因此讓世界發展變得更和諧,反而出現各種人禍與危機。

直到近年來,開始有人提倡包括永續發展、循環經濟、去中心化、創生共融等概念,才發現這些早就是植物千萬年來所一直奉行的機制。

此時此刻,正是我們破除「知見障」(按:佛學用語,指被自己原來的知識學問蒙蔽,產生先入為主的觀念)時刻,或許人類應轉頭學習植物的生命形式,以更高層次的智慧,來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網站專文)

(本文摘編自《盆栽急診室:葉子變黃、掉葉、病蟲害、換盆、修剪分枝, 百年園藝老店繼承人的綠手指養護祕笈》,大是文化提供 )

責任編輯:曾臻

書摘。(大是文化提供)

 

「金山紀元網」立足華人社區,服務華人朋友,堅守傳統媒體的良知與價值觀,向民眾傳遞真實的資訊。請關注我們的社媒主頁,及時獲取最新咨詢!
發佈:2025-11-27 04:26 | 修改:2025-11-27 04:26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已經有 0 次投票 抢沙发
推薦文章
文章評論區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