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1月06日訊】(記者景雅蘭採訪報導)硅谷是科技中心,很多世界著名的高科技公司林立。為什麼《夢裡花多少》的作者楊京京認為,硅谷需要人文和科技並進呢,一起來聽她的故事。
楊京京:我認為硅谷應該人文和科技並進。可以舉個例子,蘋果的創始人喬布斯(Steve Jobs),他很會寫作,也很會演講,他在斯坦福大學的演講:「Stay hungry Stay foolish」「求知若飢 虛心若愚」,這句話也是我的座右銘。
喬布斯在一個電影裡面,一開頭就大聲聲明,「我是一個詩人!」他說他是詩人,確實,他iPhone的設計非常簡約,這種簡約像禪。
喬布斯是一個佛教徒,他創作Apple的Macintosh,還有出iPhone的時候,幾乎每個星期,他都去山景城,見一個日本的佛教徒,喬布斯經常和他交流,也深受這名日本佛教徒的影響。
在很多極簡主義雜誌或是書籍,提到禪,極簡生活的典範,就是喬布斯(Steve Jobs)。喬布斯有很著名的照片:在一個很大的房間裡,他坐在地板上,房間裡只有一張床,和一盞燈,至簡的生活。喬布斯把他人文觀念都放到了他的產品裡面,他講的用戶體驗,全世界都在抄襲。他最開始的iPhone 4,其實就是一個花園,他講的禪,手機主頁是他的花園,每個APP,就是一個盆景,這是他設計的初衷。所以人文和科技如果不聯繫起來,就沒有美感。
喬布斯是把人文的精神,注入在他的產品裡,讓他的產品更具有生命力、吸引力。人們被吸引的不僅僅是產品的功用,比如手機打電話,還有其中的美感,以及跟人的互動聯繫,產品對人性需求的服務。所以很多人驚訝蘋果產品怎麼如此神奇?比如電腦充電時,顯示燈亮的節奏,跟人的呼吸節奏是一樣的,這就是人文和科技的結合,如果兩者並進,對人而言,是一種更好的促進,而不僅是一臺冰冷的機器、物質供人使用而已。
我曾在佛羅里達( Florida)做了那麼多年的工程師,我很討厭微軟。我們那個電腦經常當機,需要重新啟動,蘋果電腦很少有這種情況。而且他設計的東西,為什麼大家都喜歡,因為它有美感、有人文。
我在蘋果上過兩年班,在微軟,工程師叫工程師,在蘋果叫設計師,設計是最重要環節。一般人進不去設計樓,蘋果廚房裡,全是歐洲那些設計書籍,不可以拍照。我們做培訓後,照片都貼在牆上,以防你做出其它的事,很重視保護設計理念。而且每個項目都有代碼,不直接宣稱項目名,怕洩密,因為要超前設計五年後的東西,這是商業機密。還有,不要忽視喬布斯的「Stay hungry Stay foolish」「求知若飢 虛心若愚」,員工要永遠保持好奇心,即使登上世界頂峰,還是要有飢餓感,要保持空杯的心態。
喬布斯有這樣的理念,是因為他也曾經歷很多磨難,他是一個被收養的孤兒,他不想給養父母增加更大經濟負擔,就中途輟學,然後去創業,中間也被人踢出自己的公司。所以詩歌,是有故事的人寫出來的,需是經歷了很多磨難,有很多人生的感悟後的一種呈現。詩歌就是人心靈的花園,你可以在裡面修行、嘆息、歡笑、哭泣等等,那是一個很隱祕很私人的地方,讓自己去休息、傾訴、思考、修復。
人文和科技為何要並進,因為人文可以提高人生命的境界和層次,讓你在更大的空間、更高的維度,去看到一個更廣闊的世界,然後從這個高度和角度,去為人而服務。
我曾去過歐洲、西班牙、法國、意大利,到處都是文藝氣氛,到處都是古舊的石頭路、教堂、花卉。在梵蒂岡、威尼斯、羅馬,真的讓我震撼,那無邊無際的藝術品,而且每一樣都是精品,很多人排隊去看大衛的雕像。我也去看了但丁,他的《神曲》,寫他做夢去了人間、地獄、天堂,他把人間的是非、善惡、價值觀、道德觀都放在他的詩歌裡。像荷馬史詩,像但丁他們都是敘事詩,由一些故事,延伸到很多藝術世界。
中國也有《長恨歌》,描寫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故事,後來京劇裡有《貴妃醉酒》,故事延伸到很多藝術形式裡,還有木蘭,最早是詩歌《木蘭詩》,現在已到迪士尼變成電影了。很多美國人不知道,木蘭最早來自於中華文化裡的一首詩,所以藝術對人的影響真的很深遠。
目前,世界上很多國家,還保留很多本民族的人文精神,保留著歷史上留下來的文化、藝術品,他們不放棄,因為他覺得是花了很多人工匠心打造的。為什麼要把它打掉,寧願花錢去維修它,也不要把它打掉,因為那些藝術品存在,所以藝術品上承載的人文精神一直都在延用。
但中國曾經是非常輝煌的文化大國,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很多文化消失了。人們注重物質,不再關注中華傳統裡面的文化等,其實傳統對人非常重要。現在臺灣、日本、韓國,還保留著很多傳統,韓國景福宮等一直保留著古建築,繼承著曾經的文化。
目前,韓國的文化也對世界很有影響,韓國很多影片,已經進軍了好萊塢,獲得大獎,比如《寄生上流》,曾獲得最佳影片獎。那個影片故事的翻譯,是我看到的最好的英文翻譯。中國現在不注重,很多影片翻譯一塌糊塗,其實不注重基本的,和人相關的促進,就是對人的不看重,就無法做出讓人喜愛的東西。所以人文會很重要,在任何領域都是如此。◇
更多故事,請觀看:雅蘭訪談 https://bit.ly/3N2mo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