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3年08月07日訊】(大紀元記者陳霆綜合報導)中國地方政府融資平台(LGFV,又稱城投平台)的償債能力正面臨考驗。中國7月份未能償還短期債務的LGFV數量,又創下了歷史新高。
據彭博社報導(鏈接),華安證券在一份報告中,援引上海商業票據交易所的數據稱,7月共有48家LGFV的短期商業票據逾期。相比之下,6月份只有29家出現逾期。7月逾期未償還的金額達18.6億人民幣(約2.59億美元),而6月份為7.8億人民幣。
這一消息,將加劇人們對LGFV財務健康狀況的擔憂,這些公司的主要任務是建設基礎設施項目,但基建項目可能需要數年的時間,才能產生投資回報。
雖然這些公司中,沒有一家在政府債券上違約,但它們的償付風險再次受到關注。
報導指出,7月份未能償付商業票據的LGFV約有140家,其中山東省占了37家,其次是貴州省有21家。
地方政府是中國經濟的基礎,多年來,中共當局一再要求各省市官員實現雄心勃勃的增長目標。但是,經過多年對基礎設施的過度投資、土地出讓收益急劇下降,以及支付高昂的COVID-19防疫成本,經濟學家們表示,債務纏身的地方政府現在對中國經濟構成了重大風險。
上個月,中共領導人在沒有詳細說明的情況下,承諾幫助減輕地方債務。分析人士認為,這表明中共高層擔心地方政府債務違約,可能引發連鎖反應,破壞金融業的穩定。
地方債加劇北京困境
據路透社報導(鏈接),中國地方政府債務達到92萬億人民幣(約12.8萬億美元),占2022年經濟產出的76%,高於2019年的62.2%。其中一部分是LGFV發行的城投債,城市利用這些工具為基礎設施項目籌集資金。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今年中國LGFV的債務將達到9萬億美元。
這種難以為繼的局面,讓北京陷入困境:不提供任何幫助,過去的經濟模式就會崩潰,對經濟增長和社會穩定造成嚴重後果;然而,出手干預可能鼓勵更多魯莽消費。
大多數經濟學家預計,北京將指示國有銀行繼續以較低利率提供長期貸款,來展延到期債務,這一策略通常被稱為「延期和假裝(貸款未曾逾期)」(extend and pretend)。
然而,銀行需根據再融資任務的規模和緊迫性進行選擇。債務重組損害了它們自己的資產負債表,削弱了它們的融資能力。
與上一季度相比,中國經濟在4月至6月期間幾乎沒有增長,這意味著防疫限制結束後,經濟反彈正逐漸消退。通貨緊縮的跡象越來越普遍,引發了對中國可能進入長期停滯的擔憂。
中國5月份的出口萎縮速度遠超預期,進口也出現下降。製造商努力尋找海外需求,而國內消費依然疲軟。
欲重振中國經濟 北京幾乎束手無策
據CNN報導(鏈接),法國外貿銀行(Natixis)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艾西亞‧加西亞-埃雷羅(Alicia Garcia-Herrero)說,據日本1990年代的經驗,中國可能正進入「流動性陷阱」,即貨幣政策基本失效,消費者寧可持有現金而非消費。
各種因素交雜之下,北京目前的經濟政策仍是雷聲大,雨點小,缺乏真正有效的行動。
然而,加西亞-埃雷羅表示,即使中共當局採取行動,其效果也不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
她說:「以基礎設施為主導的財政刺激措施,需要更大規模才能產生同樣的經濟影響。」
她補充說,這還意味著,如果採取行動,中國的公共債務將大幅躍升,遠高於目前國內生產總值約100%的水平,這將使中國「躋身世界上負債最多的國家之列」。
分析人士指出,更糟糕的是,在中共當局似乎加強了黨對經濟控制的戰略,這可能進一步扼殺經濟。
華府智庫「保衛民主基金會」(FDD)高級中國研究員克雷格‧辛格爾頓(Craig Singleton)表示:「中國(中共)決策者似乎不太可能實施任何重大貨幣或財政刺激措施,可能擔心這樣做會加劇中國日益增長的債務風險。」
辛格爾頓表示,「中國新的經濟領導團隊幾乎沒有什麼工具,可有效地重振增長。」
他表示,中共拒絕承認習近平的經濟管理不善,儘管這並不令人驚訝,但將嚴重加劇更廣泛的系統性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