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2日訊】3月19日,中國有兩大新聞。
一個是中共國務院出台了《紮實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行動方案》。
該方案提出了5方面共24條措施,包括擴大市場准入,提高外商投資自由化水平加大政策力度,提升對外商投資吸引力等。
另一是當晚香港立法會全票審議通過了延宕了近27年的基本法》23條立法。
23條全面禁止外國的政治性組織或團體在香港特別行政區進行政治活動,禁止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政治性組織或團體與外國的政治性組織或團體建立聯繫。
可能有人會問:北京24條的推出與香港23條的通過有關係嗎?當然有關係,但不是協調一致的關係,而是衝突打架的關係。
此話怎講?且聽我慢慢道來。
中南海當下最頭疼的是什麼?莫過於經濟一蹶不振。而外商大規模撤離,則是經濟一蹶不振的一個重要原因。
眾所周知,中國以往的經濟高增長,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外商的助力,現在外商大規模撤離中共能不急嗎?當然急。而且不是一般的急,是很急,非常急。
為了穩住和重新吸引外商,從去年到現在,北京可沒少花力氣,不但領導人在公開場合一再高調錶態「中國(中共)對外開放的大門將越開越大」,且相繼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涵蓋的面不可謂不廣,力度不可謂不大,但結果如何呢?至今未見成效。新的24條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推出的。
比之於之前出台的吸引外資的措施,新24條的力度顯然更大。但問題是,之前的措施未見效,新24條就會見效嗎?我認為也不會。
外資外企近年來之所以會大規模撤離,主要原因無非兩點,一個是受中美、中歐之間地緣政治衝突的影響。再一個就是因為習近平改變了鄧、江和胡時代的中共路線,在安全與經濟兩者之間更強調所謂的安全而不是經濟。隨著政治管控的強化,特別是反間諜法、保密法等的實施,中國經濟明顯趨於政治化,外商在中國的經營環境自然越來越差,經營風險自然也越來越大。
撇開前者不論,中共出台的一系列所謂擴大開放力度進一步吸引外資的政策,其著眼點無非就是表示要改善外商的經營環境,降低他們的經營風險。但中共的承諾有人信嗎?沒人信。
《華爾街日報》說,雖然北京已經做出各種姿態來重申政策,以消除海外企業在中國面臨的障礙,但其中許多行動尚未付諸實踐。在中國國內,外國企業高管越來越多的描述了一種「承諾疲勞感」。
歐盟在華商會日前報告指出,由於在中國商業環境逐漸政治化,近年來企業面臨的風險倍增。在歐盟商會2023年商業信心調查中,創紀錄的64%的受訪者表示,在中國做生意比去年同期更困難。
報告寫到,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歸因於中國市場變得越來越難以預測。整體商業環境變得更加政治化。企業很難把握包括國安法規在內的寬泛模糊的規則。
美國在華商會2月份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57%的會員企業對中國進一步向外資企業開放市場缺乏信心。許多企業表示,由於雙邊關係緊張、監管不一致和成本上升,他們選擇限制投資,專注於發展核心業務。
為什麼外商不相信中共會真的改善經營環境?因為中共以往幹的不守承諾背信棄義的事太多了,不僅在國內沒信用,在國際社會也沒信用了。
更重要的還在於,中共一邊信誓旦旦承諾要加大吸引外資的力度,把國門敞得更大更開,一邊卻仍在繼續強化政治管控,把經濟與安全捆綁在一起。
形象地講,這就像一扇大門雖然比以前開的大了,但門上卻裝了更多的監控,門後還增加了許多警犬和士兵。儘管主人熱情的招呼外面的人進去,誰敢進去?誰不怕進門後會遭遇不測?
繼反間諜法、保密法之後通過的香港23條,可謂就是一個再明顯不過的例子。
法新社引述國際銀行經濟學家指出,23條立法最大的風險是令人「越來越不知道紅線在哪」,原因是銀行、投資者及很多公司都依賴研究、經濟數據或盡職調查報告,但這些資料可能屬於「國家機密」。香港瑞典商會則稱23條立法讓香港進入「未經測試、未知的水域」,這會對其會員進行研究或盡職調查有負面影響。
前港督彭定康表示,23條立法得到通過是「香港人權和法治棺材上的另一根大釘。中(共)國政府更進一步、可恥地違反《中英聯合聲明》,怎會再有人相信習近平其極權政權作出的任何承諾?世界各地的政府、議會及投資者會注意到這個問題」。
說白了,23條就是香港繼《國安法》之後,又一把懸在外資外商頭上的利劍,必將使香港開放進一步從走向封閉。在它的陰雲籠罩之下,外商怎會相信中共的開放承諾,留在香港或來投資經商?
一言以蔽之,只要反間諜法、保密法和香港23條等惡法在,別說是北京24條,即便未來推出再多力度再大的措施,驚魂未定的外商也不敢再來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