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25日訊】(記者馬尚恩洛杉磯報導)辦身分是初到美國新移民的心頭大事。很多中國人在辦身分時輕信一些不負責任的中介,從而遇到挫折,轉而寄望於找到有真才實學且富有經驗的律師幫忙。然而律師行業同樣魚龍混雜,一旦遇到做事馬虎之人,同樣會損失金錢、錯失時機。洛杉磯王先生一家就有此遭遇。
辦理身分 一波三折
王先生與家人持簽證赴美,隨後他的父母於去年11月越境進入美國。按照川普政府移民政策中「後進先出」的原則,他的父母很快就獲得上庭機會,上小庭時間是今年4月1日。他的父親已70歲,還是殘疾人,母親60歲。
「上小庭那天出了狀況,法官要求本人到場(in person),但律師在『電報』群裡通知他父母在線面談。」王先生說,在線等待期間,聽到法官提到父母名字,這才明白是到場面談。他聽到律師在線上小聲說了一句「Sorry,搞錯了」,律師讓他父母抓緊時間趕赴現場,但這如何來得及呢?
他一邊開車送父母奔向移民庭,一邊打開手機關注線上進程;等衝到法庭提交文件時被告知,面談已結束。
「我們回來後追問,律師才告訴我們,法庭當場下達遞解令。」他的父母立即陷入焦慮。儘管律師犯錯,但王先生認為任何人都可能出錯、可以理解。他沒有指責律師,只希望他接下來能做好。
沒想到,律師接下來的服務還是令他大跌眼鏡。
針對遞解令,律師提交了動議,解釋他父母未及時到達的原因。律師將其歸咎於他父親行動不便(一腿殘疾),希望法官能夠同情,還附加了一張腿部殘疾照片,但卻未說明律師本人應承擔的責任——錯誤通知當事人。
「這一點他(律師)說得很模糊,在推卸責任。」王先生說,這導致法官當月中旬就駁回了動議。
王先生一家非常緊張。律師告訴他,遞解令生效後,大約需要兩年處理時間。他們以為時間很寬裕,沒想到才過去半個多月,就接到移民局電話,要求他媽媽前去報到。
他最近看到很多人去移民局報到時被抓。媽媽這次去,會不會今後再難見面?他們緊急聯繫了非營利機構的另一位律師。這位律師給法庭提交了一份新動議,說明了上一位律師的責任。法庭接受了,又給一次機會,答應再開庭審理。王先生一家人又看到了希望。
王先生說,6月份開庭那天,他們到了法庭門口,兩腿都是顫抖的。沒想到開庭5分鐘就結束了審議,而原因竟是前一任律師已經上訴,法官說案件管轄權屬於更高一級法庭或上訴委員會。審議匆匆結束,他們又失去一次機會。
其實,他們以前的律師從5月10日就已無權代理其案件,為什麼在6月份還要幫他媽媽的案件申訴呢?王先生認為:「這位律師知道我們要投訴他,所以做了一個負責的姿態。」這是律師的自保行為,卻使王先生媽媽錯失了第二次申訴的時機。
有此經歷,王先生覺得該律師做事毛躁,趕緊檢查他先前給做的申請文件,結果發現:性別寫錯,出入境時間寫錯,地址也有問題……「最起碼有十幾處錯誤!我的天!」王先生趕緊更換了律師。
法律博士:務必考察律師服務質量
王先生向加州律師協會提交了投訴。「律師的這種疏忽對我們造成了嚴重影響。」他說,「我媽媽年紀也大了,這種事年輕人都受不了。」更讓王先生不滿的是,整個過程中,對方沒說一句抱歉,這讓他感到寒心。
他父母都是公辦教師,在中共實施強制一胎化政策期間,因為多生一個娃,雙雙被停薪留職,第三胎又遭強制墮胎。王先生認為媽媽有資格獲得美國的庇護,現在老人家不僅一再錯過機會,還損失上萬美元律師費。
針對王先生的遭遇,洛杉磯環球律師事務所的法律博士鄭存柱表示,新移民找律師樓辦身分雖是明智之舉,但在確定代理律師之前,要注意考察其服務質量,並在簽訂合同時明確一些條款;律師如未按照議定條款服務,應退還相應款項。
鄭存柱說,美國對律師資格的管理非常嚴格,「如果律師因服務質量問題連續被舉報,也被認定確實應該承擔責任,可能會被吊銷執照」。
他進一步說明,新移民在選定律師前,要多方查詢其背景和客戶反饋,不但要查看執照,還要觀其品行;辦身分過程中,不能把案子交給律師就覺得萬事大吉,自己要及時跟蹤。如果不放心,不妨另找一家律師樓諮詢,看案子有沒有失誤、自己有沒有被騙;萬一有問題,還可以及時補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