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節奏社會中,急躁與不耐煩幾乎成為常態。但心理學家指出,耐心不僅是一種性格優勢,更可能是促進長壽與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現代生活正在改變我們的大腦
今天的我們,不假思索地滑著手機、實時追蹤郵寄包裹、一旦等待時間超過預期就會坐立不拿。甚至有研究發現,假如亞馬遜網頁加載速度慢一秒,公司可能面臨每年高達 16 億美元的損失。
我們把時間變成商品,許多系統流程的設計都是圍繞著如何減少等待時間。結果是,我們生活在一個愛吃「生瓜」的社會。
沒耐心不僅是一種破壞性情緒,研究發現,它還會逐步侵蝕心理健康,甚至一點一滴地偷走我們的壽命。
耐心與細胞老化有關?研究揭示驚人關聯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採用了一種與利益掛鉤實驗,來測量人們的耐心對身體的影響。
該實驗讓參與的大學生們選擇:是明天立即拿到100美元,還是耐心等待一個月後拿到120美元。研究人員會在事後測量參與者的端粒(telomeres)長度——如果把DNA想像為一根繩子,端粒就是末端的保護部分,是生物老化的關鍵指標。端粒越短,表示細胞越老。
該研究的作者、新加坡國立大學心理學教授暨遺傳學家理查‧艾布斯坦(Richard Ebstein)對《大紀元》舉例說明道:「亞歷克斯選擇馬上領100美元,說『我要拿去玩樂』。山姆則選擇等一個月,晚點再好好犒賞自己。」
結果顯示,那些像亞歷克斯一樣追求立即滿足的學生,端粒普遍較短,代表細胞生理年齡偏大;而那些像山姆那樣願意耐心等待的,細胞則顯示出較年輕的狀態。
艾布斯坦說:「所以耐心不止是一種美德,而是可能是讓人從裡到外都保持年輕的祕訣。」
耐心如何影響心理與生理健康?
艾布斯坦指出,一次不耐煩不會立刻殺死細胞,但若經常處於急躁狀態,會讓壓力荷爾蒙皮質醇長期升高,進而造成細胞氧化損傷與持續性發炎反應。
他說:「沒耐心等個兩分鐘的人,往往不怎麼冥想、拖延睡眠時間很少早睡、常吃快餐,這些都與端粒健康有關。」
相反的,有耐心的人可能會在等待時靜心地喝杯茶,自己煮一頓營養均衡的飯,晚上睡得更好。
「耐心」對心理方面的影響也有據可查。一項針對大學生的研究發現,有耐心的人出現憂鬱症狀的機率低了47%。該研究結果的作者納瑟‧阿哈巴拜(Naser Aghababaei)指出:「當你能耐心對待他人或原諒他人時,你更有機會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自然也會有更好的心理狀態。」
另一項登上《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的長期研究,追蹤了3300多位年輕成年人長達15年。研究發現性格越急躁者,罹患高血壓的風險顯著提升——急躁分數最高的人,罹患高血壓的機率比最低的人高出84%。
「等待心理學」教你破解焦躁情緒
要學會耐心等候,得先理解:為什麼有些等待格外煎熬?
在〈等待心理學〉(The Psychology of Waiting Lines)一文中,專家大衛‧麥斯特(David H. Maister)總結了一些關鍵原則:
比如,等待過程中如果忙碌起來,會比無所事事的日子好過。美國哲學家威廉‧詹姆斯曾說,盯著時間的流逝讓人感到度日如年。「被注視的水壺永遠不會開」正好能形容這種感受。
一個實例是,在紐約的一棟飯店大樓,客人們常常抱怨等電梯的時間太久。工程師評估發現升級電梯費用過高。結果,一位工作人員提出了替代方案:在電梯口裝上一面鏡子。
這個小改變讓賓客拿出時間整理儀容,或觀察他人。儘管電梯速度沒變,投訴率卻大幅下降——解決問題的方式竟不是「縮短等待時間」,而是改變賓客「如何度過那段時間」。
麥斯特還指出,時長不明的等待比知道時長的等待更難忍受;原因不明的等待比知道原因的更難熬;而「不公平的等待」(有人插隊)則最令人抓狂。
想像你在咖啡店點完餐,沒有號碼牌、收據、也沒有任何確認,於是你坐立不安:「他們接到我的訂單了嗎?我是留在這裡還是去座位等?」那種不知道服務流程是否已經開始的不確定感,讓等待變得更加漫長、更令人焦躁。相較之下,如果有人告訴你:「餐點幾分鐘內會送來」,就會讓等待的感覺大不相同。
他寫道:「許多服務業發現了這個原理。」這就是為什麼診所會告訴你「醫生馬上來」、航空公司會在延誤時頻繁發佈公告——只要讓人理解等待的原因與時間,就能降低焦慮。
5 個練習耐心的方法 讓你更健康長壽
「不耐煩,就像所有的情緒一樣,是完全正常的。」加州大學河濱分校心理學教授暨耐性研究者凱特‧史威尼(Kate Sweeny)對《大紀元時報》坦言。
有些情況下,不耐煩是好事——它可以幫助我們推進事情或坦言自己的想法。重點是在於如何調節這種情緒。她說:「放任情緒爆發,是最簡單粗暴的做法,但在這種狀態下做的決定,往往有長期的(不良)後果。」
好在,有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讓你培養耐心,管理好情緒:
1. 改變思維方式:
住在南加州的斯威尼,在交通堵塞時常對自己說:「至少我還有好聽的 podcast,車上的汽油也夠多」
2. 主動調整預期:
若你計劃在高峰期出門,那就做好堵車的心理準備;若醫師說要數週恢復,就不要期望三天痊癒。「如果你做好了等待或者延遲的心理準備,就不會因此而怒氣衝天。」
3. 呼吸練習:
艾布斯坦建議,當不耐煩的情緒瀕臨爆發時,停下來20秒,進行兩次深呼吸(吸氣4秒,呼氣6秒)。然後問自己:「急著做這件事,結果真的會不同嗎?」深呼吸可以刺激迷走神經,降低壓力反應。研究發現,每天只需要花5分鐘來緩慢呼吸,氧化壓力指標就會下降。
4. 長期培養習慣:
從長遠考慮,為了培養耐心的品性,艾布斯坦建議每週進行一次這樣的練習:花五分鐘寫下「現在我可以做什麼事情,讓未來的自己感謝今天的我?」這個練習有助於強化大腦前額葉的延遲回饋功能。
5. 「微等待」挑戰:
艾布斯坦還建議每天進行「微等待」挑戰——可以是等電梯、煮咖啡等等,此時讓自己什麼也不做——不滑手機、不同時做別的事情,只是觀察:我能忍受60秒的無所事事嗎?。這能讓大腦學會等待,日後更能承受長時間的等待。
原文「How Patience Can Delay the Aging of Cells」刊於《英文大紀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