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美獎得主談使命:推介不受AI影響的技職工作

【2025年08月20日訊】(英文大紀元記者Gayle Jo Carter撰文/張紫珺編譯)作為電視劇《幹盡苦差事》的製作人,邁克‧羅威(Mike Rowe)的足跡踏遍了美國的每一個州,他和水管工、電工、蒸汽管道工、管道工、砌磚工、農民和漁民等一線工人一起,向廣大觀眾展示,正是有這些技術工人的工作,才可以維持我們文明社會的正常運轉

電視名人邁克‧羅威有很多頭銜:美國艾美獎(the Emmy award)獲獎電視節目主持人、製片人、解說員、播客、代言人、暢銷書作家和唱片歌手。在他的腦海中,1979年高中時期在升學就業指導顧問辦公室牆上的一張海報令他記憶猶新。幾十年以來,這張海報激勵著他不斷努力,重新激發美國對技術工種的熱情和激情,重振美國的技工教育基礎。

羅威在最近接受《大紀元時報》採訪時回憶起這張海報。海報的標題是「要巧幹,不要苦幹」(Work smart, not hard),突出了海報上「拿著文憑的快樂大學畢業生和獲得高職安慰獎的可憐蟲」兩相對照的形象。

這麼多年過後羅威還記得,當時他的升學就業指導顧問指著海報問他:「你想成為這些人當中的哪一個?」

「那對我來說是一個非常震撼的時刻。」羅威說道,「我記得我當時在心裡想,『我真想越過桌子給他一巴掌,因為那張海報的笑點就是像我爺爺那樣的人——一個有著熟練技術的工人卻被徹底地諷刺、嘲諷和邊緣化。』」

當時,羅威正在為自己的未來而彷徨掙扎。

「我當時17歲,參加了一些考試,成績不錯,他(指升學就業指導顧問)想讓我去賓夕法尼亞大學、馬里蘭大學,或者詹姆斯‧麥迪遜大學。但是我沒有錢,也沒有辦法借到錢。『欠債』(Debt)是我們家唯一真正不能說的忌語。我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我的計劃是先去社區大學,那裡學費我可以負擔得起,每個學分26美元,然後再想辦法。」

離那次與升學就業指導顧問的對話已經過去幾十年了。在這期間,最終考入四年制大學的羅威將自己的知名度和成功經歷,轉化為了令世人矚目的「邁克‧羅威崗位基金會」(the mikeroweWORKS Foundation)。該基金會於2008年成立,一直致力於破除人們對技工行業的迷思和誤解,並通過與招聘網站、企業合作和提供獎學金等形式,幫助縮小相關的技能缺口。

「我們讀高中時大家都被推著去上大學。」羅威說道,「問題不在於上大學不好,而是在於這種努力是以犧牲所有其它形式的學習為代價的。」

重新開始辛勤工作

羅威表示,取消工藝課(shop class)和家政課(home economics)「可能是現代教育史上最愚蠢的決定」。他認為,正是由於學生失去了在這類課程中動手實踐的機會,加上社會對技術工種的貶低,才導致了如今在那些不受人工智能(AI)影響的技術職業領域中,出現了嚴重的人才缺口。

羅威從馬里蘭州的公立學校陶森大學(Towson University)畢業,後來成為歌劇演員,當過美國最大的電視購物公司QVC的節目主持人,最後成為《幹盡苦差事》(Dirty Jobs)節目傳奇人物。他在《幹盡苦差事》節目中講述了自己如何在母親佩吉‧羅威(Peggy Rowe)的引導下,走上這條「曲折離奇道路」(crooked, crooked path)的故事。他的母親曾經是一位學校教師,現在是暢銷書作家,以及羅威播客《據我所聞》(The Way I Heard It)的熱門嘉賓。

「我在QVC工作了三年,之後又做了八年自由職業,大概做過300份不同的工作,後來我媽媽打來一個奇怪的電話,告訴我爺爺90歲生日快到了,她想到了一份完美的生日禮物,想讓我送給爺爺。」羅威回憶道,「我問:『是什麼禮物啊?』她說:『如果他在去世之前能夠在電視上看到,你做著一些看起來像工作一樣的事,那該有多好啊。』」

羅威當時是加州舊金山當地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節目《晚間雜誌》(Evening Magazine)的主持人,他笑著說,這是為了向爺爺勤勞的一生致敬,而且「主要是為了滿足媽媽的心願」。

於是,羅威帶著他的攝影師走進舊金山的下水道,拍攝了一名下水道檢查員的工作場景。

「我爸是個電工,但是他上學只讀到七年級。」羅威說道,「到30歲的時候,他已經是個技藝精湛的焊工、水管工、蒸汽管道裝配工和暖通空調工了。我親眼見過他不用圖紙就能在別人的房頂上加裝設備。他就是有那種能力。在機械方面,他了解所有東西的工作原理。他可以蒙著眼睛就把你身後的鐘拆開,然後再裝回去。」

令羅威意想不到的是,他所錄製的下水道檢查員的故事受到很多人的關注,節目組收到了許多郵件。觀眾的熱情參與令他想把這個節目不斷做下去。於是,一個新的節目環節誕生了:《總得有人去做》(Somebody’s Gotta Do It)。

「我們有點像阿甘一樣,稀裡糊塗地開始了電視節目的長跑之旅。」羅威說道。

(譯註:阿甘是美國喜劇電影《阿甘正傳》(Forrest Gump,1994)的主人公,電影講述了智力低下但心地善良的阿甘傳奇的人生經歷。)

邁克‧羅威的播客:《據我所聞》(The Way I Heard It)。(Courtesy Mike Rowe; Credit: Michael Segal)

激勵新一代技術工匠

然而隨著羅威發現了自己真正的使命,真正的艱苦工作開始了。

「『邁克‧羅威崗位』(MikeRoweWorks)是2008年《幹盡苦差事》(Dirty Jobs)節目的有機組成部分。」羅威坦承道。作為電視劇《幹盡苦差事》的製作人,羅威走遍了各州,與水管工、電工、蒸汽管道工、管道工、砌磚工、農民、漁民以及其他眾多技術工人一起工作,正是有這些技術工人的工作,才可以維持我們文明社會的正常運轉。

「就像節目本身一樣,這是對我父親卡爾‧諾貝爾(Carl Knobel)的致敬。當時,這個節目只是一個簡單的嘗試,希望在讓人們看到這230萬個技工崗位空缺,這些都是很棒的工作崗位。2009年,美國正處於經濟衰退之中,失業人數高達1,200萬,但是在《幹盡苦差事》節目中,我們卻看到到處都是『徵才』(help wanted)的牌子。很明顯,當時的問題並不是缺乏工作機會,而是缺乏對現有工作崗位的熱情。這就是技能缺口。而這也就是我在2008年勞動節發布節目的原因的原因。到今年勞動節,我們就這個節目滿17年了。」

羅威之後一直繼續擔任國際知名的《探索頻道》(Discovery Channel)一些最受歡迎的節目的解說員和主持人,其中包括節目《致命捕撈》(Deadliest Catch)。他剛剛向自己的基金會頒發了2025年職業道德獎學金(Work Ethic Scholarships),總額為500萬美元,獲獎者包括526名學生。

羅威表示:「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向超過2,600名受助者捐贈了1,600萬美元,用於支持了46個州的21個技術行業。」

每一位獲獎者為可能從事技工行業的人樹立了光輝的典範,他們激發了人們對技術性行業(AI人工智能無法完成的工作)的興趣。

「(現在)勞動力已經出現失衡了。」羅威說道,「每年都有5%的技工離職,而只有2%的技工來接替他們的工作。」

因此,羅威當初提出的使命是「要巧幹,也要苦幹」(Work Smart and Hard),「最初只是為幾百萬個工作崗位而開展的一次臨時公關活動」,後來變成了對技術行業的終身承諾。

「我去了國會,做了一些公益廣告之類的。《幹盡苦差事》節目的粉絲們把這件事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羅威說道。

「他們幫我建立了一個線上的技職資源中心,這樣任何人都可以訪問『邁克‧羅威崗位』網站(MikeRoweworks.org)並查看成千上萬的職位。這引起了福特(Ford)、卡特彼勒(Caterpillar,開拓重工)以及其它許多需要技術勞動力的大型企業的注意。他們想要資助我,所以我想,『或許可以設立一個工作倫理獎學金』。第一年,我們提供了50萬美元。第二年,我們提供了70萬美元。第三年,我們提供了100萬美元。獎學金數量一直在增長。今年的申請人數是去年的10倍。我現在還不能慶祝勝利。因為我還沒完成使命。」

作者簡介:

蓋爾‧喬‧卡特(Gayle Jo Carter),曾擔任《美國週刊》(USA WEEKEND)的娛樂編輯,曾為眾多出版物採訪過知名新聞人物,包括《今日美國》(USA TODAY)、AARP網站(AARP.org)、《倖存者網絡》網站(Survivornet.com)、《華盛頓猶太週刊》(Washington Jewish Week)和《遊行》(Parade)等。

原文:A One-Man Mission to Spread the Word: These ‘Dirty Jobs’ Are Plentiful and Essential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金山紀元網」立足華人社區,服務華人朋友,堅守傳統媒體的良知與價值觀,向民眾傳遞真實的資訊。請關注我們的社媒主頁,及時獲取最新咨詢!
發佈:2025-08-20 17:58 | 修改:2025-08-20 17:58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已經有 0 次投票 抢沙发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區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