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AI如ChatGPT,正在快速改變我們寫作、工作與學習的方式,帶來前所未有的便利與效率。然而,科技的每一次進步都伴隨代價,若過度依賴AI,我們也可能失去思考與創造的主動權。真正的智慧在於理性使用:讓AI成為助力,而非思維的拐杖。
AI加速寫作 創造力卻可能悄然流失
麻省理工學院(MIT)在2025年6月發布的一項研究邀請54位學生進行寫作實驗,分別使用ChatGPT、Google搜尋或完全靠個人知識完成文章。
結果發現,使用ChatGPT的學生中,有83%無法在幾分鐘後記住自己寫過的內容。腦電波掃描顯示,AI使用者的大腦專注與創造區活性僅為手寫者的一半(29% vs 62%)。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教授史蒂芬·格雷厄姆(Steven Graham)指出:「寫作應該是學習的一部分,但若大腦未參與,我們學會了什麼?」
短期效率換來長期代價:認知債務
上述實驗結束四個月後,MIT研究團隊再次對同一組學生進行追蹤測試。儘管這些學生改為手寫,大腦創造與記憶區的活性仍顯著低於從未使用AI者。研究團隊將此現象命名為「認知債務」(Cognitive Debt):以短期效率換取長期思維能力的退化。
滑鐵盧大學榮譽教授穆罕默德·艾爾馬斯里(Mohamed Elmasry)表示:「人腦雖無零件,但同樣需要鍛鍊。」
科技的雙刃劍:便利與風險並存
AI並非首個引發認知能力討論的科技工具。早在GPS導航普及後,類似議題便已浮現。
2020年《Scientific Reports》一項研究發現,長期使用GPS的駕駛者在無導航下的路線規劃與空間定位表現顯著下降。
不過,這些技術同樣帶來了巨大的效率提升與生活便利。GPS協助駕駛者快速、準確地到達目的地;AI則讓我們能更快搜尋資料、組織語句與生成草稿,特別在商業應用與學習輔助上展現強大潛力。
研究指出,問題不在於科技本身,而在於使用方式。海馬體是掌管空間記憶與學習的重要腦區,長期缺乏刺激可能引發退化。相對地,倫敦計程車司機因需熟記城市地圖,其海馬體體積隨學習明顯增加。
海馬體萎縮與阿茲海默症、憂鬱症等疾病高度相關。研究人員建議,日常可透過步行辨識路線、記憶地標等主動探索行為,幫助維持大腦活性,延緩退化。
理性運用科技:AI能提升 但不該替代
人工智慧為人類帶來極大的進步潛能,但只有在理性使用、保有主動思考的前提下,它才能成為真正的助力。唯有將AI視為「工具」,我們才能持續保有創造力、判斷力與記憶力。
格雷厄姆建議:AI可用於整理資訊、協助語句優化,但重要的核心內容、論點構思,應由人親自完成。他建議:「先思考,再請AI協助表達,這樣才不會讓大腦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