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內過多脂肪與大腦間的惡性循環 如何打破?

文/Jennifer Sweenie 編譯/趙孜濟

體內過多的脂肪如何重新連接大腦,並導致不健康的飲食?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案是什麼?

肥胖不但是身體的負擔,它還會重塑大腦。雖然肥胖對身體的危害廣為人知,但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過多的體脂會改變大腦,影響我們的思維、情感和理解能力。

這種聯繫因高熱量、美味的食物而加劇,這些食物會劫持我們大腦的獎勵系統,讓人幾乎無法抗拒。

惡性循環

肥胖與大腦之間的關係不僅限於生理變化,還由一個持續的、自我強化的循環所推動。在這個循環中,肥胖源於某些行為,同時又強化和延續這些行為。

我們的大腦天生傾向於從高熱量食物中獲得愉悅,這是一種根深蒂固的特性,在食物匱乏的時代曾對我們有益。然而,在當今食物豐富的環境中,這種特性卻成了問題。

高糖、高脂肪和高鹽的食物會觸發大腦中多巴胺的強烈釋放,帶來強烈的愉悅感,並強化持續食用它們的慾望。超加工食品會過度刺激這一獎勵途徑,有效地劫持我們的自然飽腹信號,讓我們難以判斷何時吃飽。

研究還表明,肥胖者在面對可計算風險的情況下更可能做出冒險的選擇,尤其是在潛在風險較低時。這可能解釋了某些食物選擇,即使人們知道健康後果。

不健康的食品營銷加劇了這一循環。神經外科醫生埃里克‧阿金博士(Eric Akin)告訴《大紀元時報》,普通人每天接觸約2000條食品廣告,其中大部分是高熱量、營養貧乏、含糖量高的食品。

「如果你長期飲食不佳,它們在潛意識和代謝層面都控制了你」,阿金說,「優勢在它們這邊。」

肥胖顯著影響人的執行功能,尤其是自控能力。無法抗拒即時滿足的誘惑會阻礙人選擇健康飲食,儘管人們知道長期後果。這部分原因是前額葉皮層(負責抑制控制和決策的關鍵腦區)功能失調。

長期過量飲食會削弱大腦對食物快感的反應,使人難以感到滿足。2025年《自然》雜誌上發表的一項動物研究表明,高脂肪飲食會降低與食物獎勵相關的腦化學物質神經降壓素的水平,可能進一步推動過食。

獎勵不足綜合症可能導致為了滿足感而吃得更多。為了獲得同樣的快感,人們可能追求更強烈、往往更不健康的食物體驗,進一步強化飲食模式並導致持續體重增加。

過多的體脂相關的慢性低級別炎症也可能影響大腦前額葉皮層,損害其功能。慢性炎症可能使控制飲食選擇和抵制渴望變得更困難。這形成了一個循環,認知障礙導致不良飲食選擇,進一步加劇體重增加及相關認知後果。

肥胖中的激素失衡進一步加劇這一循環。脂肪細胞釋放的瘦素會向大腦發出身體已吃飽的信號。但在體脂過多的人中,大腦可能對瘦素產生抗性,導致大腦無法接收飽腹信號。這會導致持續的飢餓感、獎勵處理紊亂以及更容易過量飲食。

胰島素抵抗是過量脂肪的另一個常見後果,它會導致血糖波動,可能觸發對高碳水化合物和含糖食物的渴望。

阿金表示,大腦的飢餓-飽腹系統複雜且對飲食敏感。經常性的胰島素飆升和血糖崩潰(通常由不良飲食引起)會過度刺激飢餓中樞,即使身體有足夠的熱量,也會導致頻繁的飢餓感。

體脂改變大腦

過多的體脂可以通過不同方式重塑大腦。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超重可能會影響大腦結構。研究顯示,超重和肥胖者的大腦總體積往往較小,這可能使大腦顯得比實際年齡更老。

2019年發表在《神經學》(Neurology)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更多的體脂(尤其是腹部脂肪)與大腦灰質減少有關,灰質控制運動、記憶和情感。該研究還發現肥胖與行為控制和獎勵處理相關特定腦區的體積較小有關,這些區域被認為與食慾調節有關。然而,尚不清楚哪個是因,哪個是果。

《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3月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中年時期較小的腰臀比與老年時期更健康的大腦結構和功能(特別是工作記憶和執行功能)有關。這種紐帶關係是通過大腦白質產生的。肥胖可能降低白質完整性,損害腦區之間的溝通。研究結果表明,40、50和60歲時的飲食和腹部脂肪量會影響70歲時的記憶中樞和整體思維能力。

研究還表明,大腦血流減少與體重增加相關,而這與認知衰退和痴呆風險增加有關。

肥胖的認知後果往往與情感和心理健康交織在一起。超重或肥胖者可能更容易出現焦慮、抑鬱和低自尊。這些情緒狀態可能進一步損害注意力、記憶和執行控制等認知功能,形成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認知能力的複雜動態。

「新興證據表明,大腦能量生產失調是許多精神疾病和其它腦部疾病的促成機制。」心臟病學專家布雷特‧謝爾博士(Bret Scher)通過電子郵件告訴《大紀元時報》。

謝爾認為,代謝功能障礙與心理健康障礙之間存在強烈聯繫,科學證據正在增加。

他警告不要責怪個人的健康問題。

「這不是某個人的錯」,他說,「但知道通過改善代謝健康,我們可能改善心理健康是令人鼓舞的。」

他指出,心理健康涉及遺傳、基因表達和環境影響的複雜相互作用。

這些與大腦相關的效應不僅影響成人,還可能在早期影響青少年,並帶來持久後果。

兒童的風險

童年是大腦發育的關鍵時期,尤其是負責執行功能和記憶的區域。在此階段,大腦快速發育,對外部影響高度敏感。發育中的大腦可塑性使其能夠學習,但也更容易受到肥胖相關的慢性炎症和代謝失衡等有害影響。

正如謝爾警告,早期代謝功能障礙可能在關鍵發育階段損害大腦功能,可能導致終身問題,如總體認知能力較差、大腦功能障礙以及隨年齡增長的認知衰退風險增加。

大腦的執行功能對學業、自我調節和決策至關重要。缺陷可能阻礙兒童的學習、控制衝動(包括食物選擇)和規劃未來。

一些研究表明,早期肥胖和胰島素抵抗可能引發不可逆的表觀遺傳變化,改變基因表達方式,導致後期認知問題。兒童肥胖還與焦慮、抑鬱和低自尊率較高有關,這些可能進一步干擾學習和社交技能。

「我擔心終身的胰島素抵抗可能不僅使兒童更容易出現精神症狀,還可能導致早期認知衰退。」謝爾說,「我們在兒童方面的研究不多,但不幸的是,我們似乎正在進行一場現實世界的實驗。」

儘管上述情況令人擔憂,但研究表明,通過減重和生活方式改變,肥胖對兒童大腦健康的負面影響可能被逆轉或改善,尤其是因為大腦仍在發育。早期干預和預防是保護兒童大腦的關鍵。

打破循環

肥胖對大腦的負面影響凸顯了採取主動措施打破循環的重要性。體脂與大腦功能之間的多方面聯繫可能看似複雜,但好消息是積極的變化是可能的。如果了解所有相關因素,我們就可以戰略性地干預。

證據表明,減重並保持體重減輕可以啟動大腦獎勵系統的重置。隨著體重的逐漸、可持續下降,可能會減少對不健康、高刺激性食物的強烈渴望,這可能是因為對自然飽腹信號的敏感性增加,以及對這些食物引發的多巴胺激增的反應減少。

通過逐漸改變讓大腦適應更健康的飲食對長期成功至關重要,並有助於培養對更健康、更有營養的食物的偏好。

然而,謝爾說:「人們最大的誤解之一是減重等於健康。」

他表示,重點應放在最大程度改善代謝健康、可持續且直接有益於心理健康的減重策略上,並指出低碳水化合物和生酮飲食的積極影響。

積極努力增強與飲食選擇相關的自控力有助於打破循環。注意飲食(即密切關注飢餓和飽腹感)可以提高意識並減少衝動性飲食。避免引發持續飲食的食物並減少接觸不健康的選擇也可以減少誘惑。採用更健康的生活習慣,包括定期體育活動和均衡飲食,也可能改善前額葉皮層的功能,這是自控力的關鍵腦區。

「當我們食用觸發大腦獎勵中心的食物且無法提供所需營養和飽腹感時,自控力變得更加困難。」謝爾說。

他指出,低碳水化合物和生酮飲食已被證明可以減少飢餓感和渴望,從而使自控力更可能實現。

定期體育活動是打破肥胖與大腦功能循環的有力工具。除了直接有助於體重管理和代謝健康外,運動還支持整體大腦功能,包括情緒調節。通過幫助減輕壓力和焦慮(這些通常會引發對安慰食物的渴望)以及積極影響胰島素敏感性等激素功能,體育活動會進一步減少食慾激增並改善調控。

阿金說,劇烈的運動會觸發大量抗炎分子白介素10的釋放,這對大腦極為有益,他稱之為「青春之泉」。他還推崇阻力運動,認為這是最有可能讓你在晚年保持代謝靈活性的方式。

「運動是對大腦最好的事情,」他說。

更好地滋養大腦

採用均衡飲食在穩定血糖水平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這可以顯著減少對加工和含糖食物的強烈渴望。未加工的食物能讓你更長時間感到飽腹,從而減少過量飲食的衝動。持續、均衡的飲食有助於穩定激素、抑制慾望並支持身體健康。

謝爾認為飲食變化是身體健康、認知和情感健康的最大因素。他建議專注於全食物並去除高熱量和高獎勵的食物,這些通常是超加工食品。

「最有影響的飲食變化可能是進入酮症狀態,因為這為大腦提供了以酮體形式的不同燃料來源。」他說,「這可以繞過胰島素抵抗,讓大腦再次高效地轉化能量。」

肥胖的認知效應

如果你擔心超重可能影響你的思維,阿金列出了需要注意的具體跡象:「如果你在頭腦中進行簡單數學運算有困難。如果你試圖精確計算15%或20%的小費卻掙扎著需要拿出紙筆來完成,這可能是一個信號,表明你的大腦可能有問題。」

他說,偶爾忘記名字或手機放哪兒是正常的,有許多可能的原因。然而,如果在二十多歲或三十多歲時每天持續掙扎或在簡單心算上有困難,可能表明更嚴重的問題。

肥胖與大腦健康關係的複雜性在於,過多的體脂並不是認知問題的唯一明確指標。體重指數健康的人也可能受到影響,因此關注細微跡象至關重要,並可能促使你去做血液檢查,無論體重如何。

「『認知後果』可能不直接與『超重和肥胖』相關,而是更多與伴隨的代謝功能障礙有關。」阿金說。

如果你想知道減重後是否能恢復認知能力,阿金表示他在謹慎與希望之間保持平衡。

「凡事都有不可反轉的時刻」,他說,「但人體肯定有恢復能力。很多人發現,一旦他們終於開始改變行為和食物選擇,他們的認知功能會大大改善。」

原文「Obesity and the Brain: A Vicious Cycle of Cravings, Inflammation, and Cognitive Decline」刊於英文《大紀元時報》網站。

身處紛亂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責任編輯:韓玉#


var scripts_to_load = [];
var contentObj = document.getElementById(“epoch_socail_span”).parentElement;
var iframes = contentObj.querySelectorAll(“iframe”);
if (hasStorage && localStorage.getItem(“EpochOnetrustActiveGroups”).indexOf(“C0005”) > -1) {
if (iframes.length > 0) {
iframes.forEach(function(iframe) {
var dataSrc = iframe.getAttribute(“data2-src”);
if (dataSrc) {
iframe.setAttribute(“src”, dataSrc);
iframe.removeAttribute(“data2-src”);
}
});
}

var fvIframe = document.querySelector(“.video_fit_container iframe”);
if (fvIframe !== null) {
var srcURL = fvIframe.getAttribute(“data2-src”);
if (srcURL !== null && typeof srcURL !== “undefined” && srcURL.length > 0) {
fvIframe.setAttribute(“src”, srcURL);
fvIframe.removeAttribute(“data2-src”);
}
}
} else {
var atag = ““;
var hint = (encoding === “gb” ? (“(根据用户设置,社交媒体服务已被過濾。要显示内容,请”+ atag +”允许
社交媒体cookie。)”) : (“(根據用戶設置,社交媒体服务已被过滤。要顯示內容,請”+ atag +”允許社交媒体cookie。)”));
if (iframes.length > 0) {
for (var i = 0; i 0) {
for (var i = 0; i < tweets.length; i++) {
var iTag = document.createElement("i");
iTag.innerHTML = hint;
tweets[i].appendChild(iTag);
}
}
var fvIframe = document.querySelector(".video_fit_container iframe");
if (fvIframe !== null) {
var iTag = document.createElement("i");
iTag.innerHTML = hint;
var parent = fvIframe.parentElement.parentNode;
if (parent) {
parent.insertBefore(iTag, fvIframe.parentElement.nextSibling);
}
}
}

「金山紀元網」立足華人社區,服務華人朋友,堅守傳統媒體的良知與價值觀,向民眾傳遞真實的資訊。請關注我們的社媒主頁,及時獲取最新咨詢!
發佈:2025-06-16 03:23 | 修改:2025-06-16 03:23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已經有 0 次投票 抢沙发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區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