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體內暑邪,三伏不遭罪!

大暑濕熱交蒸,需做好3件事

作者:李文淨

俗話說:「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暑氣升騰、濕熱交蒸,如同置身蒸籠,酷熱難耐。

今年特別特別-三伏天從7月20日開始,而大暑在7月22日,僅相差兩天。打破了近年來大暑位於中伏的規律,意味著身體調養的時間更緊湊。如果此時不加調理,很容易被暑濕之氣侵襲,傷肺傷心,耗氣損陽。

要順利度過這濕熱纏身的15天,大暑養生關鍵要做好3件事:

一、搓一處:瀉火祛熱,清肺潤燥
大暑之時,酷熱難當,很多人會出現咽乾、鼻出血、喉嚨癢、乾咳等「上火」症狀。這正是暑熱之邪犯肺所致。

中醫認為:「溫邪上受,首先犯肺。」

魚際穴,位於大拇指根部掌面,是肺經上的重要穴位,有清熱瀉火、潤肺止咳、祛心煩的功效。

操作方法:
• 雙手相對,以一隻手的大魚際搓另一隻手的大魚際;
• 手法如搓花生皮般,交替上下搓揉;
• 每次約3~5分鐘,搓至發熱為止。

透過刺激魚際穴,可導入「經水」,清瀉內熱,是炎夏自我降火的妙招。

二、打一坐:益氣活血,暢通經絡
大暑高溫不僅生火,還會耗氣,導致血液運作緩慢,增加心臟和腦血管疾病的風險。

想讓血動起來,氣就不能虛。中醫講「氣行則血行」,而金剛坐(跪坐法)正是靜中有動、動中養氣的妙法。

金剛坐練習步驟:
1. 找一塊稍軟的墊子,跪坐於上;
2. 雙膝併攏,腳跟可微分;
3. 坐在腳跟上,脊背挺直,雙手自然放腿上;
4. 初學者可從每日1分鐘開始。

此坐姿能促進氣血回流、疏通經絡,並助心靜安神,是大暑時節最實用的「靜養術」。

三、灸四穴:去濕健脾,強身防病
暑濕重,是大暑最典型的特徵。貪涼、吹空調、飲冷飲,都容易導致濕邪困脾,出現食慾不振、腹脹洩瀉、四肢困乏等症狀。

此時,應以健脾祛濕、扶陽散寒為主。

最好的方式莫過於艾灸,借助溫熱之力驅除內濕外寒。

推薦四大艾灸穴位:
• 腎俞:補腎助陽,固本培元
• 膻中:寧心安神,調理心氣
• 關元:培元固本,增強免疫
• 陰陵泉:健脾利濕,調和水道

每穴灸10分鐘,一週2-3次即可,有條件還可嘗試「三伏灸」,效果加倍。

同時,飲食也應以清補為主,推薦食材如:荷葉、白扁豆、蓮子、百合、茯苓等,可煲湯或熬粥,利濕健脾。

小貼士:三伏天養生小妙招
• 保持規律作息,午睡不可少;
• 少吃寒涼、冷飲,避免貪涼吹風;
• 不久坐、不泡冷水、不居潮濕之地;
• 多飲綠豆湯、荷葉水,助清熱解暑;
• 晚風起時,邀三五好友樹蔭乘涼,也是對身心的調養。

這個夏天,你準備好了嗎? 不妨留言說說,你印像中最熱的三伏天,或是哪一個「消暑妙招」陪你走過酷熱時光?

發佈:2025-07-23 10:55 | 修改:2025-07-23 10:56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已經有 0 次投票 抢沙发
推薦文章
文章評論區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