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記者薛明珠苗必達報導】臺灣鄉情關懷會於11月8日(週六)在南灣僑教中心舉辦第24屆「灣區臺灣彩畫影展」,展出近50件作品,涵蓋水彩、水墨、油畫、膠彩、攝影與陶藝等多元形式。中心莊雅淑主任、僑務諮詢委員崔競乾、李漢文及眾多藝術愛好者齊聚現場,共同感受濃濃的鄉情與藝術氛圍。

臺灣鄉情關懷會會長謝鎮寬。(薛明珠/大紀元)
展覽自2002年起舉辦,至今已邁入第24年。會長謝鎮寬表示,藝術最能反映時代背景,因此每年都以不同主題呈現臺灣的社會面貌與人文精神。今年主題圍繞「臺灣的主要潮流」,作品展現本土文化的深度與情感。他並分享到東亞旅遊中的見聞,認為文化交流與觀察為創作帶來新靈感。展覽一大亮點是會員徐麗芬(Morica)親手製作的蛋糕,每年都深受來賓喜愛。
今年參展藝術家包括徐麗芬、朱珠還、黃玉瓊、王盛辰、薛川流、陳照惠、謝鎮寬等人,作品題材橫跨自然景觀、生活場景與人文關懷,充滿臺灣的溫度與情懷。

僑教中心主任莊雅淑與僑務諮詢委員崔競乾。(薛明珠/大紀元)
僑教中心主任莊雅淑致詞表示,藝術家們以畫筆展現臺灣的風土人情與文化底蘊,令人感動。這不僅是一場畫展,更是一場文化交流,讓主流社區更深入了解臺灣的亮點與溫暖。

80歲的王盛辰與此次展出其30歲時創作的膠彩畫作品〈故鄉之歌〉。(薛明珠/大紀元)

王盛辰的陶藝《大白菜》。(薛明珠/大紀元)

王盛辰的拼貼畫。(薛明珠/大紀元)
80歲的王盛辰從事藝術教學逾四十年,此次展出膠彩、拼貼與陶瓷雕塑約二十件。他告訴記者,其教學結合臺美教育優點,既重視基礎訓練,也鼓勵創新。他強調,21世紀藝術應勇於創新,因此作品中常運用石子與回收物等素材。他也希望吸引年輕會員加入,延續藝術團體的活力與傳承。

薛川流賢伉儷與其油畫《玉山冬晨》。(薛明珠/大紀元)

薛川流的油畫。(薛明珠/大紀元)

薛川流的油畫。(薛明珠/大紀元)
82歲的薛川流長年從事半導體事業,自2007年起投入繪畫創作。其作品〈玉山冬晨〉描繪玉山北方氣象站的晨景,光線自東方灑落,呈現冬日靜謐之美。他告訴大紀元,為創作繪畫曾多次登上玉山,並認為玉山象徵臺灣精神的源頭。此次他特別將畫作捐贈僑教中心,希望讓僑民透過藝術感受家鄉的力量與歸屬感。

畫家徐麗芬與她的靜態畫。(薛明珠/大紀元)
畫家徐麗芬自幼成長於臺灣農村,對鄉土風情與民俗文化懷有深厚情感。1999年至2007年間,她歷時八年完成百幅以臺灣民俗為主題的系列畫作,內容涵蓋農耕生活、原住民文化、傳統建築、農具、廟口風情與鄉間藝文等十個主題。她的作品曾多次赴美展出,深受僑界喜愛。

徐麗芬的臺灣風情畫。(薛明珠/大紀元)

徐麗芬的臺灣風情畫。(薛明珠/大紀元)
徐麗芬接受《大紀元時報》訪問時表示,她雖喜愛畫靜物,但選擇以臺灣鄉土為題,是為了保存逐漸消逝的文化。許多僑胞看到畫中的牛車、田園與廟埕景象時,都深受感動,喚起對故鄉的思念,也讓人更加珍惜臺灣的歷史與文化底蘊。她說:「中國(共)一直在抵制臺灣,我們可以用藝術,藝術就沒有什麼界限了。」
僑務諮詢委員李漢文表示,此次畫展內容兼具自然景觀、歷史與文化意象,是灣區少見、極具代表性的臺灣藝術展。她肯定謝鎮寬多年來堅持推動此展,讓臺灣藝術家有發表的平台,並鼓勵吸收更多年輕畫家加入,讓臺灣文化藝術得以傳承。

朱珠還的水彩畫。(薛明珠/大紀元)

畫家陳照惠的油畫《日暮揚帆》。(薛明珠/大紀元)

黃玉瓊的油畫《魚兒歡》。(薛明珠/大紀元)

謝鎮寬的攝影《基隆彩屋》。(薛明珠/大紀元)

影展上,人們在一邊吃蛋糕一邊欣賞畫作。(薛明珠/大紀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