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中的山與河

筆墨有魂

記者/ 郭簡

寫書法,有人寫形,有人寫勢,也有人寫魂。王建中屬於第三種人。他沒拜過名師,在碑帖中沉醉,在山谷間揣摩。 或許正因為沒有學院規訓,他的筆墨間保留了一股靈氣與真勁。那是一種從山川間吸來的氣息,帶著風、帶著水,也帶著一個歷經坎坷的靈魂。

一、筆裡有山——骨與勢

《泰山日出》是王建中的代表作之一。畫面中沒有景,只有四個字,但那個「山」字,就像真的山。筆鋒起處如石突,收處如雲歸。整個字的重心穩如磐石,氣勢卓然向上,仿佛泰山腳下的晨霧正在緩緩升騰。他寫「山」時,往往先靜坐片刻。 他說:「山不寫給人看,要寫給天地看。」 這句話聽來有點懸,卻正道出他創作的核心——在他眼裡,字不是形體,而是「勢」。勢對了,氣就活了;氣活了,字就有了靈魂。那個「日」字,用紅墨點出,像太陽初升。紅色在墨色之間跳躍,讓人一眼就感到光從紙裡透出,自帶一種生命的澎湃。他說「日是熱的,不紅火,怎能動人?」在他的筆下,字不再只是文字,而成了一個能呼吸的世界。

二、筆裡有河流湧動

如果說《泰山日出》寫出了山的骨,《黃河》則寫出了水的魂。那幅作品,他用了豐盈的水墨。「黃河」兩字勢若奔流,尤其「河」字的末後一橫,長長推出,微微彎曲,如波濤在翻滾。 墨色由深轉淡,像浪花在陽光下閃爍。那一橫不是「寫」出來的,而是「流」出來的。黃河的氣勢躍然紙上。 有人說那是技巧,其實更是一種情感。他寫河,寫的不是水,而是自己的人生——曲折、起伏、奔騰,終於找到出口。筆墨縱橫間寄託了他對故國的無限情懷。這樣的書法,看似自由,實則極難。因為每一筆都要在「放」與「收」之間拿捏。太放,則散;太收,則滯。王建中能把握這種微妙的平衡,靠的不是理論,而是感覺。那是多年與自然對話後的直覺,也是一個歷經監獄、流離、重生的靈魂,在筆墨之間找到的節奏。

三、畫中有字,字中有畫

漢字是對萬事萬物的描摹,博大精深。王建中的書法作品展示了大自然之美。他的「書」裡,有畫家的構圖感。
「泰山日出」四字,整體佈局如山水畫的遠近層次:「泰」在左,沉穩如山根;「山」居中,主峰高聳;「日」在右上,一點紅光;「出」字筆勢外放,如天際流雲。
他筆下的字,不講究工整對稱,卻講究氣韻貫通。字的邊緣有時故意留白,像霧氣;墨色濃淡交錯,像山川的層疊。這正是中國書法的最高境界——書畫同源。他用筆寫字,也在畫世界。

四、筆墨之間的精神

真正的書法,不只是技藝,更是一種修行。王建中的人生起伏,讓他的字裡多了一份滄桑。 他不談風格,也不談派別,只說:「筆下要有氣,人要有魂。」這句話,像極了他的人。一個被時代撞擊過的人,仍能以筆寫山河、寫太陽、寫自己。他的字,不是完美的,但是真實的。那一橫一豎裡,藏著掙扎,也藏著希望。

五、榮譽與傳承

在他落腳舊金山之前,王建中早已是中國書壇的知名人物。

他1959年生於山東濱州,早年自學書畫,三十歲後聲名漸起。

1990年,他的作品被捐贈北京第十一屆亞運會;

1991、1992年連獲國際書畫展與現代書法大展一等獎;

2000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國藝術博覽優秀藝術家」;

2007年獲選「中國藝術年度人物」,並受到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布赫接見;

2008年被中國文聯評為「改革開放三十年最具影響力的三十位書畫家之一」。

他的《黃河》曾被日本書道協會收藏,

《泰山日出》與《黃河》兩作更於2010年 成為「巴黎中國文化藝術交流展」焦點之一。那一年,他穿紅衣,立於畫前,笑容明亮。 對一個從泥土裡走出的藝術家來說,那是巔峰時刻。

六、結語

看王建中的作品,總讓人想到一句老話——「字如其人,山水有情。」他筆下的山,是他自己站起來的姿態;他筆下的河,是他重新流動的生命。從山東到巴黎,再到煙波浩渺的美國西海岸,他用筆寫下的不只是兩個字,而是一段歷史。有人說他的字「像畫」,我更願意說:那是生命在紙上的呼吸。

王建中聯繫電話

(408)505-8299

發佈:2025-11-02 11:08 | 修改:2025-11-02 17:00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已經有 1 次投票 抢沙发
推薦文章
文章評論區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