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時愛爬山,那時爬山的人們,總愛在爬完山頂之後,找一陰涼處,燒水泡上一壺好茶,三兩好友閒嗑一個下午,所以我也有一套很克難的爬山專用茶具,一個120cc紫砂壺,用抹布包起保護著,放入700cc容量泡麵大茶鋼,四個小茶杯放在紫砂壺上方空隙處,蓋上茶鋼蓋,完全保護好紫砂茶具,再加上小瓦斯爐具與礦泉水,就簡裝上山了。
到了山頂架好瓦斯爐具,用大茶鋼燒水,烏龍茶葉鋪一層在紫砂壺內底層,100°C滾水倒入,等水快從壺嘴溢出,蓋上蓋子,注視壺嘴水位,當發現壺嘴水位往下降,表示茶葉已經泡開了,立即將紫砂壺嘴角朝下立置茶海上,中間夾著不鏽鋼濾網斗,讓茶水慢慢流入茶海。
這時一股茶香撲鼻,將泡好的茶湯斟入小茶杯,好好品嘗,吹著山風,聽著鳥鳴,人生無限快意!
山上的茶不管怎麼泡,都很好喝!然而,隨著年齡增長,現在的我已逐漸沒體力再爬山,但愛喝茶的習慣一直沒變。
只是在山下泡茶就不那麼簡單了,僅僅一種高山烏龍茶並無法滿足喝好茶的慾望。總會琢磨著如何泡一壺好茶,然後就會不斷的自我要求,多年來筆者參加各地藝術茶會、茶席,為賓客司茶、奉茶也積累了一些經驗,如今就將自己泡茶的小小心得與茶湯愛好者分享。
泡茶黃金三要素:時間、水溫、茶量
我初期學泡茶,是為了爬山時要喝,所以只依照著茶行老闆的簡單說明,看到壺嘴水位降下來時就立即出湯了,其實那只是在爬山很累時「有茶喝就好」的滿足,直到年長後學習茶道,才明白如何泡一壺好茶的竅門,那就得瞭解泡茶黃金三要素:時間、水溫、茶量之間的關係。
我們先談談「茶量」,以往我們都認為在茶壺底層鋪上一層茶葉即可,然而,不同茶葉製作方式在體積上有所不同,揉捻的茶葉體積比不揉捻的茶葉來得小,所以用目視方式置茶量,非常不準確。
標準置茶量一般都會以重量來決定,所以需買小型的磅秤來秤置,而置茶量多少克數,就要看茶壺容積與茶的種類。
首先,你必須知道自己的茶壺容量多少?我們來測量一下,先將你的茶壺倒滿水,然後將水倒入量杯,就可以得到茶壺的cc數,再看你要泡哪一種茶葉,用茶葉克數與茶壺容積比例來決定。而茶壺容積比例主要指「茶水比例」,最常見的黃金比例為1公克茶葉對30毫升水,或1克茶葉對50至60毫升水。
以我的經驗,青茶、紅茶、白茶的茶水比例是1:20,普洱茶是1:25,綠茶、黃茶、黑茶是1:30,所以當你的茶壺是180cc,泡烏龍茶時(屬青茶類)置茶量是9克(180/20=9);泡綠茶時置茶量為6克(180/30=6),以此類推。
再來談談「水溫」,泡茶一般將水溫分為高溫、中溫、低溫三種溫度。高溫指90°C以上屬之,100°C適合泡青茶、黑茶、熟普洱;95°C適合泡小葉種紅茶;90°C適合泡大葉種紅茶。至於低於100°C的水,可以採取把壺提高將沸水細細倒入茶盅降溫,或將沸水倒入茶盅後靜置到適合溫度再去泡茶。
中溫指80°C~90°C區間,適合泡用茶葉芽尖製作的茶葉,因為太高溫會把芽尖燒壞,如白毫烏龍85°C、白毫銀針80°C。
低溫以70°C~80°C區間屬之:適合泡綠茶、黃茶,如龍井、玉露(日本)。
最後,談到泡茶的「時間」,把沸水注入茶壺經過多久才能將茶水倒入茶盅?要完成出湯程序這是最關鍵的步驟!因為時間若太短茶葉沒泡開,時間太長茶湯又太濃,甚至變苦澀。
我運用多年的司茶經驗製作了泡茶秘笈(如圖表1),詳述每種茶水比例、是否醒茶、水溫、泡茶秒數等,泡茶秒數列示60,50,50,60是指每一泡茶葉的浸泡時間,例如第一泡60秒、第二泡50秒、第三泡50秒、第四泡60秒、爾後每加一泡加10秒鐘,以此類推。切記秒數於注水時就開始計算,有些人誤以為是水倒完了蓋上壺蓋才開始算,那就錯囉!
至於醒茶,是指泡茶前沖一些熱水到茶壺內,然後立即將水倒掉,讓茶葉在沖泡前進行適當的「呼吸」,以釋放出香氣和味道。尤其是陳年茶,可以通過醒茶消散茶中的悶味和雜味,同時激發茶葉潛在香氣。如果是新茶,我通常不醒茶,因為第一泡的茶湯含有高濃度的營養成分與香氣,倒掉了有些可惜!建議對於品質優良的台灣茶,不必倒掉第一泡。
泡茶秘笈(秒數於注水時就開始算)
泡茶秘笈圖表1。
用心練習泡好茶
雖然我提供了許多經驗,也提供表格化的泡茶秘笈,但它只是一般經驗,每種茶葉都有適合它的特殊泡法,平常可以在家裡自己練習,第一杯按照表列公式來泡,喝喝看濃度如何?香氣如何?甜度如何?如果太濃表示茶葉量放多了,也可能茶葉浸太久了。
如果想泡出甘甜口感,就得低溫、低茶量,慢沖;若要泡出濃郁茶香,就需高溫、高茶量,快沖。只要慢慢地一泡一泡測試,你就會找到每一款茶葉最適合的泡茶方式,泡出一壺好茶,相信從此以後你也會深深愛上泡茶了。@*◇
責任編輯:曾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