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少症可逆 「運動+蛋白質」保護長者健康

【2025年09月25日訊】(記者徐曼沅橙縣報導)隨著人口老化,肌少症成為長者健康的重要課題。據研究,長者肌少症發生率高達9.9%~40.4%,若不及早介入,可能導致跌倒、骨折、行動不便,甚至需要住院照護。復健醫學與物理醫學博士黃陳淑桂提醒,肌少症是可預防、可逆的,但必須立即開始積極應對。

肌少症早期症狀不可忽視

9月20日(週六),世界華人工商婦女企管協會(簡稱世華)橙縣分會為慶祝114年雙十國慶,在橙僑中心舉辦社區醫學講座,黃陳淑桂受邀主講「腰酸背痛的保健」與「肌少症的認知與應對」。

2025年9月20日,橙僑中心主任蕭蓓如(後排右二)感謝世華橙縣分會舉辦慶祝雙十社區醫學講座。(徐曼沅/大紀元)

她介紹說,肌少症會隨年齡自然退化,年過30歲每10年肌肉量減少3%~5%,60歲後加速流失,80歲以上甚至可能失去30%~50%的肌肉量。肌肉流失若加上力量下降,長者將面臨走路慢、上下樓梯困難、日常生活無法自理的風險。

黃陳淑桂指出,即使短期受傷或臥床,肌肉每天也可能流失1%,2~4週就減少5%~10%的肌肉量,力量也下降10%~20%;因此,肌少症若拖到嚴重才處理,已經太晚。

華人傳統觀念中,許多長者認為「老人不宜吃太補」,甚至對補充品心存顧忌,擔心會「傷身」或「上火」。這種想法可能對肌少症防治產生負面影響。

肌少症早期不易察覺,若長者因顧慮而延遲攝取必要營養,容易加速肌肉流失,增加跌倒、骨折及生活自理困難的風險。

此外,傳統認為「老人應少動」也可能降低肌力訓練和日常活動的頻率,削弱肌肉保養效果。黃陳淑桂認為,適量高蛋白攝取搭配規律運動,對維持肌肉健康和生活品質遠比單純「避藥」來得重要;長者應正確認識身體變化,及早採取有效防護措施。

力量訓練不可少

黃陳淑桂表示,肌肉只要持續運動,就能「再生」與增強。力量訓練對長者至關重要,每個動作應重複10~20次,慢慢增加負荷,每週至少進行兩次。訓練方式可多樣化,包括使用哑鈴、阻力帶,或利用自身體重完成起立、蹲下、提腿、俯臥撐、俯牆撐等動作。

研究顯示,即便70~86歲的長者,只要持續力量訓練與快走,仍能增加肌肉量、提升力量、改善平衡及神經肌肉協調,降低跌倒風險。美國運動醫學會建議,每週總運動時間應達150分鐘,其中應包含中度強度運動。

補充蛋白質 修復增強肌肉

黃陳淑桂也提醒,高蛋白攝取對維持肌肉健康至關重要,建議長者每日攝取量為每公斤體重1.2~2克。常見的蛋白質來源包括雞蛋、牛排、希臘優格、金槍魚罐頭、牛肉香腸以及各類堅果。將蛋白質攝取與規律運動結合,能有效防止肌肉流失、增強肌力,並提升生活品質

循序漸進 從日常做起

即使身體條件有限,長者也可從早上5~10分鐘的簡單運動開始,例如坐著使用阻力帶,或做俯牆撐、提腿等動作。搭配餐後快步走10分鐘,循序漸進,兩週後可增加動作重複次數,四週後逐步延長快走時間至15分鐘。長期追蹤顯示,每天步行約4,400步,對降低死亡率有明顯幫助。

黃陳淑桂提醒,肌少症是可避免、可逆的健康問題,但長者必須立即行動,運動加高蛋白飲食,才能與身體變化和平共存,維持自主、健康的晚年生活。

橙僑中心主任蕭蓓如表示,很高興與僑民共同慶祝中華民國114歲生日,也特別感謝世華橙縣分會以僑民最關心的醫學主題,籌辦國慶活動。同時,她也向來賓推介僑委會i僑卡及六大社群平台服務,更歡迎僑團經常來橙僑舉辦各種服務鄉親的優質活動。

世華橙縣分會會長張淑華則表示,當天洛杉磯及橙縣僑界活動超多,在與諸多活動撞期的情況下,非常感謝這麼多橙縣僑民踴躍參加國慶健康講座,愛國不落人後,照顧自己健康也不落人後。

2025年9月20日,爾灣市議員劉令淳(左一)感謝講座提供實用資訊,讓她更瞭解如何照顧年邁的父母。(徐曼沅/大紀元)

爾灣市議員劉令淳、僑務顧問曾昭華及張竹平、僑務促進委員傅錦郎也應邀共襄盛會。會中亦安排切國慶蛋糕儀式,全場來賓祈願中華民國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金山紀元網」立足華人社區,服務華人朋友,堅守傳統媒體的良知與價值觀,向民眾傳遞真實的資訊。請關注我們的社媒主頁,及時獲取最新咨詢!
發佈:2025-09-25 17:57 | 修改:2025-09-25 17:57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已經有 0 次投票 抢沙发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區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