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武術,許多人腦海裡浮現的畫面是電影裡的飛簷走壁、拳風呼嘯。但在原少林寺武僧副總教練、警拳道創始人陶忠先眼中,武術遠不止於此。它不僅是強身的技藝,更是一門承載著中華文明精髓的文化。從古代戰場到今日校園,從江湖武林到海外社區,武術始終蘊含著儒佛道思想、中醫經絡知識與做人做事的規範。
一、起源:從真刀真槍到文化符號
武術的最初形態來自于真實的戰爭。在冷兵器時代,刀槍劍戟,一招制敵,就是當時武功的最高標準。因此,歷代流傳下來的招式,絕不是遊戲,而是千百場廝殺淬鍊出來的實戰智慧。隨著火器興起,武術失去了戰場優勢。但它並沒有隨之消亡,而是逐漸演變成自卫、健身、竞技項目。其留传的散手搏击术仍是警卫,保镖以及特种兵的必修课。今天,我們看到的套路比賽和表演,也是武术的一种形式。雖不再以战场制敌為目的,但仍保留著速度、力量、美学与身法的文化意涵。
二、經絡穴位:中醫與武術的一體兩面
中國武術與中醫本是同源。古代真正的武术家,必須懂得制敌与救人绝招。因此,精准点穴、锁筋、断脉、卸骨、上骨,就成了必修课,是武林秘籍的一部分。比如,擊打章門穴可導致肝臟內傷;點中啞門穴,則损伤中枢延髓神经,會导致被点者失聲;锁拿肘内侧少海穴,伤及尺神经,手臂发麻失去正常功能;准确打击带脉上的腰笑穴,会使人哭笑不止。特别是按时辰点击十二血头更为神奇。比如,在子时(23点-1:00)准确点击鸠尾穴,可截断血头运行,制敌性命;丑时(9:00-11:00)倒点神阙穴,伤者会慢慢苏醒,此為“灭斩血头,救点尾”,其原理深不可测,是真正的秘中之秘。這些点穴奇技,其實和人体神經、经络分佈有密切关系。密密麻麻的脈絡如同電路,一旦被截,马上就会失去功能。用散手招法阻断,可致斃命、瘫痪,施以妙手,則會起死回生。陶忠先曾專門研究现代解刨学,解鎖了古代武林不为人知的点穴秘籍,此乃警拳道主要课题之一。同時,在練武過程中,跌打損傷在所難免,學會点穴手法、掌握草藥秘方,对己、对人都大有益处,故歷代武术家都懂醫術。
三、武德:以武修身,以德服人
武術雖然用于战场,但流傳到民間後,逐漸被賦予了道德內涵。陶忠先說:「學武之人,必須先講武德。」他強調,武者首先要「克己」:會武功不能用來耀武揚威,更不許欺男霸女,橫行鄉里。如果雙方不在同一個重量級,恃強凌弱,反而失了公允,所以,真正的高手往往不會輕易出手。有了本事,應該救人危難,行俠仗義。武林中,一向有雲“圣贤不得已而用之”,只有在正当自卫、及救人时刻,才可以施展功力。陶忠先說,「大道無形」。當一個人达到高层武功時,單靠氣場與精、气、神就能形成威懾,無需真正搏鬥。這種「止戈為武」的智慧,正是中華文明在武術中的投射。
四、武術的三大類別
陶忠先將武術分為三類:
1. 套路 ——行雲流水,賞心悅目,是武术美学的展现,適合舞台與影視,缺乏實戰性。现代影视武打场面都屬於此類。
2. 散手 ——剛猛直接,或拳腳或武器,可强攻、躲闪、阻截、反击,再加快摔、擒拿,卸骨。靈活機智,變換各種招法,以柔化刚、以硬克刚,在不同环境中进行立体交战;在实战制敌、擂台对抗,竞技比武中大显神威,这是武术的核心和精髓。陶忠先創立的「警拳道」就屬於這一體系。
3. 功力 ——如鹰爪功、一指禅、铁脚功、五毒掌、铁砂掌、铁肘功、鐵布衫等等,这些都属于武术气功一类。这些不同功力注入到散手技术中,如虎添翼,是一種長年累月的身體淬鍊。
陶忠先解釋說,中華武術是一個整體概念三者合而為一,才是完備的體系。
五、科學與智慧:力學與哲學的結合
雖然武術常帶神秘色彩,但陶忠先認為「武術要講科學」。出拳的力度與角度,是力學;摔法與借力打力,是物理学;呼吸方式的調整,則是生理學與心理學的綜合應用。比如「點穴」這一傳統說法,在科學上其實是擊打神經薄弱點和交叉处,才會出現暫時失聲或癱軟的效果。再比如「鐵布衫」的抗打,其實是通過長年累月的訓練,使肌肉、骨骼與筋膜增厚、分子密度加大带来的结果。內氣用好,可集中力量保護要害與薄弱部位,从而达到封穴之奇效。在陶院長看來,武術並非迷信玄學,而是結合了中國古代對人體的觀察與現代力學的驗證,是科學與哲學的結晶。
六、文化底色:儒佛道同源
武術之所以能流傳千年,是因為它深深植根於中華文化的底層結構。
儒家 ——強調仁義禮智信,尊師重道,這也是练武人反覆要求的基本規範。
佛家 ——少林功夫本是佛家佛教功夫的一部分,講「习武重德」。
道家 ——追求天人合一,推演經絡運行,講究陰陽相生相克。
陶忠先認為,武術是中国四大国粹之一,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它不是孤立的,而是中華文明的一個縮影。正因如此,才會有「武術即文化」的說法。
七、現代社會中的武術價值
今天,武術雖不再是戰場的武器,但依然有著重要價值:
1. 健身養生 ——練武能強壯筋骨,打通氣血,增強抵抗力。很多習武者小病小災不易上身。
2. 心理建設 ——學武術能培養自信心與堅毅精神,不受他人欺凌。陶忠先說:自信毅力生智慧,「自助者天助,有了內在力量,何事不成?」
3. 教育功能 ——學生在武術竞技比賽獲獎,不僅展現才藝,還有助於升學。
4. 文化交流 ——在海外,武術表演經常成為多元文化節目的亮點,既弘揚了中華文化,也增進了各族裔間的了解。
八、結語:武之魂即文化之魂
「武術,不只打打殺殺,而是中華文明的一部分。」陶忠先總結道。它來自戰場,卻超越了戰場;它有力量的剛猛,也有哲理的柔和。從經絡穴位到儒佛道思想,從克己守德到以武輔仁,武術不僅僅是動作,也是一種內化於心的修養。或許,這正是武術最珍貴的價值——絕技會隨歲月消逝,留下的是那份「武之魂」。它讓後人明白,什麼叫剛柔並濟,什麼叫止戈為武,什麼叫以文化人。
警拳道武功學院
聯繫電話:408 896 0999
每週一 三 五 下午 六點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