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失敗的文化

從矽谷到制度的力量

專訪創業家,投資人,美西玉山科技協會理事長胡立民博士

記者 /郭簡

在矽谷,「失敗」不是恥辱,而是學費;不是結束,而是下一次成功的起點。這種信念,不只是口號,而是被法律與制度所支撐的現實。

Ellie Mae 共同創辦人胡立民博士說:「矽谷之所以偉大,不只是因為有錢有技術,更是因為它允許人失敗,鼓勵人再來。」他指出,美國創業環境之所以能形成這樣的文化,是因為背後有一整套保護創業者、容許企業重新出發的制度——尤其是破產重組與信用修復機制。

一、從「不怕失敗」開始的文化

矽谷的精神,是在風險中前進、在錯誤中成長。「在美國,創業失敗不是污點,而是一種經驗。」胡博士說,「很多投資人反而喜歡投失敗過的人,因為他們學過教訓,更懂現實。」他回憶第一次募資時,沒有經驗,底氣不足。只打算籌二十五萬美元。投資人笑著說:「我們的最低額度是五十萬。」他咬牙答應:「因為那是一種信任的延伸。」這樣的勇氣,正是矽谷文化的核心。這裡不懼風險、不崇拜完美。每個創業者都知道,錯誤是進步的代價;只要不放棄,就能把錯誤變成知識,把挫折變成起點。「問題就是機會,」胡博士說,「創業者要能從困境裡看到方向。」

二、制度的力量:美國如何讓創業者「跌倒不死」

在美國,「不怕失敗」不只是心態,更是一套制度設計。 聯邦《破產法》(U.S. Bankruptcy Code)讓創業者能在失敗時合法止損、重新出發。當企業經營困難時,可以依法申請破產重組(Chapter 11)。公司在法院監督下可繼續營運,債務人仍保有經營權,只要提出可行的重整計畫並獲債權人表決通過,就能一邊經營、一邊償債。若情況不適合重組,也可以選擇破產清算(Chapter 7),由法院委託受託人出售資產,按法定順序償還債務。最關鍵的是,一旦申請破產,自動停止(Automatic Stay) 立即生效。所有追債、訴訟、扣押行為都必須暫停,企業得以暫時擺脫壓力、重新談判。對個人而言,美國的制度更是給出「重生」的機會。 即使信用受損,破產紀錄在一般情況下只保留七年。七年後,創業者可以重新貸款、再創業、重建信用。這七年,是制度性「寬恕期」——讓失敗者有重來的希望。因此,美國的創業者可以承擔風險,而不必恐懼一次失誤就永遠無法翻身。

三、中國的現況:沒有個人破產,企業破產難以啟動

與美國相比,中國的破產制度仍在摸索中。雖然《企業破產法》自 2006 年施行,理論上包括和解、重整與清算三種程序,但在實務上卻極難操作。

首先,中國至今沒有全國性的個人破產制度。只有少數地區(如深圳)在進行試點,而且條件嚴苛、案例稀少。 這意味著,一旦創業者以個人名義貸款或作保,公司倒閉後,債務便會終身相隨。

其次,企業破產重整程序繁瑣,地方政府常以「維護就業」或「穩定稅收」為由干預,使得破產成為一個不願啟動、也不敢啟動的選項。許多企業寧可「悄悄結束」,也不願走上公開的司法途徑。

在文化上,「破產」仍被視為恥辱。企業家一旦宣布破產,常會面臨輿論壓力與信用封殺。
相較之下,在美國,只要誠實申報並依法重整,創業者仍能獲得尊重,甚至再次吸引投資。正因如此,制度與文化的差距,使得兩地創業者面對風險的態度截然不同。

胡立民博士指出:「制度的差異,決定了創業者的膽量。美國的制度給創業者安全墊,而中國的制度讓人害怕跌倒。」
在美國,創業者相信「跌倒不死」;在中國,許多人則害怕「一失足成千古恨」。

四、從矽谷文化到法律保障

矽谷的「不怕失敗」,並非偶然。 它是由文化與制度共同塑造的結果。創業者之所以敢冒險,是因為他們知道:法律會保護他重整再起; 投資人理解風險是創新的必經之路;社會容忍失敗,甚至尊重「再來一次」的勇氣。這樣的制度,使創業者能把時間花在創造,而不是恐懼。而中國若要培養真正的創新力,除了資金與技術,更需要建立能「讓人敢失敗」的法律與社會環境。

胡博士說:「真正的不怕失敗,不是嘴上說『我不怕』,而是制度告訴你:『你可以再來一次。』」當法律能給創業者第二次機會,當社會不再把破產當成恥辱,那才是真正成熟的創業生態。制度的寬容,才是創新的底氣。

結語:跌倒後能再站起來

矽谷的成功,不在於從不失敗,而在於能多快站起來。美國的制度給了創業者「跌倒不死」的權利;而中國的挑戰,是如何讓這樣的權利成為現實。成功不是你爬得多高,而是跌倒後能不能再站起來。」胡立民博士微笑著說:「矽谷的精神,就是不怕摔倒的勇氣。」

胡立民博士聯繫電話

(510)909-8832

郵箱liminhu@gmail.com

 

發佈:2025-11-04 09:44 | 修改:2025-11-04 09:44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已經有 0 次投票 抢沙发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區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