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7日訊】(加州政策中心研究員Marc Joffe撰文/張純之編譯)儘管加州經濟依然展現亮眼的成長數據,但其發展軌跡正越來越依賴科技產業。如今, 科技業全面投入人工智能,加州的財政也因此面臨兩大風險:人工智能泡沫破裂,或人工智能創新者外遷它州。
加州州長加文·紐森一直向公眾強調加州生產總值(GDP)與主要國家的比較。2024年,加州的GDP超過了日本,成為全球第四大經濟體。
但這項排名的重要性不宜被誇大。由於各州、各國的成本與人口規模不同,「名義」GDP對生活水準的比較意義有限。而如果按各地購買力調整GDP,加州排名將降至全球第11名,但仍高於或接近人口數倍於我們的國家。
雖然加州人均GDP異常高,但仍低於華盛頓特區、紐約州、麻薩諸塞州與華盛頓州。在國家層面,加州的人均GDP也低於愛爾蘭、盧森堡以及幾個較小國家。最後,由於加州人均GDP受到少數科技巨頭高收入的拉動,所以不能完全反映中產階級的實際生活水準。
儘管州長紐森與其前任傑瑞·布朗(Jerry Brown)的加州經濟政策飽受批評,但自2010年以來,加州經濟成長率一直高於全美。不過近幾年來,佛羅里達州、德克薩斯州與亞利桑那州等人口大量流入的州,GDP成長速度已超過加州。
加州未來的成長將與科技產業的前景密不可分。為了解在紐森任內(2018年中期選舉當選)加州經濟對科技依賴度的變化,我比較了他上任前與現在大型上市公司的市值。
2018年底,加州大型上市公司市值中約60%來自科技企業。如今,這比例接近80%。其主要原因是少數企業的市值大幅增長,包括輝達(NVIDIA)、蘋果(Apple)、Alphabet(Google母公司)、博通(Broadcom)與Meta(Facebook母公司)。這些公司如今市值皆超過1萬億美元,而在2018年時,沒有一家超過7,500億美元。
相較之下,加州另一代表性產業——電影與電視製作——則大幅萎縮。洛杉磯的外景拍攝天數從2019年底到2024年底銳減53%,片廠使用率從約90%降到僅63%。知名影視公司裁員、道具公司關閉、供應商倒閉。娛樂業已不再能當作加州經濟的支柱。
同時,加州上市科技企業與多家未上市的人工智能企業(例如OpenAI與Anthropic)都在押注人工智能技術的成長。
人工智能可能在近期至中期推動加州持續甚至加速成長。但若州與地方政府持續加重稅賦與監管負擔,這項潛力恐被抹煞。近年已有少數科技公司離開加州,包括X、HP與Oracle。如果明年11月選票上的億萬富豪財產稅通過,或州議會在2025年增訂的人工智能監管條例再加碼,可能會有更多科技企業外遷。
另一風險是人工智能泡沫若破裂(若它的確是泡沫)。21世紀初「網路泡沫」破裂曾壓縮州政府收入,並促成當時州長格雷·戴維斯(Gray Davis)遭到罷免。若在2026或2027年發生類似下滑,其對預算的衝擊將遠比當年更嚴重。
從長期來看,更友善的商業環境,加上加州豐富的人力資源,或可促成其它產業成長,再度讓州經濟更多元化。但在此之前,加州決策者應盡力留住本州的科技巨頭,並祈禱它們不會衰落。◇
本文所述為作者觀點,不代表《大紀元時報》(The Epoch Times)的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