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圖:研究證實印度的嫁妝陋習愈演愈烈

【2023年06月15日訊】(記者張雨霏編譯報導)在南亞地區,收受嫁妝是一項古老的習俗,即結婚時新娘的父母要向新郎家贈送金銀首飾或其它值錢的東西。儘管印度自1961年起立法禁止了這種做法,但該現象在民間仍然盛行。

最新一項研究發現,隨著近幾十年印度男性的受教育程度和就業機會的不斷提升,長期以來被人詬病的嫁妝陋習卻愈演愈烈。

美國南加州大學的傑弗里‧韋弗(Jeffrey Weaver)和弗吉尼亞大學的高拉夫‧奇普倫卡(Gaurav Chiplunkar)兩位學者根據印度農村經濟和人口調查的數據,針對從1930年至1999年間超過74,000對婚姻進行了研究,以探究嫁妝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演變。

這是一項在印度17個人口最多的邦進行的專項調查。兩位學者計算出「淨嫁妝」這一數值,即女方向男方贈送的現金和禮物等嫁妝與男方所送現金和禮物等聘禮的價值之差。

優質新郎」在婚姻市場上炙手可熱

大多數印度人的婚姻仍然是由父母包辦。研究顯示,在1999年之前,約有90%的婚姻涉及嫁妝,而1950年至1999年間的嫁妝支付總額接近2,500億美元。

韋弗在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採訪時表示,尤其是在20世紀40年代至80年代,印度經濟的持續增長推動了支付豐厚嫁妝的傳統習俗。

他說:「在這段時間裡,越來越多的男性接受了教育,找到了高質量的工作,從而導致了嫁妝規模的上漲。」

大多数印度人的婚姻仍然是由父母包办的。(Shutterstock)
大多数印度人的婚姻仍然是由父母包办的。(Shutterstock)

該研究發現,受過良好教育並擁有更好工作的「優質新郎」會要求女方支付更高額的嫁妝,但是,隨著婚姻市場上受教育的新郎數量不斷增加,那些受過更高教育的新郎所獲得的「嫁妝溢價」會減少。

韋弗和奇普倫卡表示,對女方家庭來說,拒絕為女兒支付嫁妝意味著只能選擇「低素質」的新郎;而對於新郎一方,尤其是該家庭需要為自己的女兒支付嫁妝,或者希望收回對新郎教育的投資,這些強大的經濟動機會促使男方有意接受更多的嫁妝。

嫁妝現象是印度獨有的嗎?

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斯萬‧安德森(Siwan Anderson)發表的另一篇論文指出,包括歐洲在內的許多社會與印度不同,這些國家的嫁妝支付隨著財富的增長呈現下降趨勢;而像印度等這樣以種姓制度為基礎的社會中,財富的增加也導致了嫁妝數額的增加。

像印度等這樣以種姓制度為基礎的社會中,財富的增加也導致了嫁妝數額的增加。(Shutterstock)

女性受教育程度對嫁妝影響有限

在過去二三十年裡,印度女性的受教育水平顯著提升,甚至超越了男性。韋弗表示,這可能會導致嫁妝需求下降,但目前仍缺乏相關數據的支持。但該研究確實發現,在一個地區接受教育的女性越多,「支付嫁妝的金額就會減少」。

然而,研究同時發現,與男性相比,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的提高對嫁妝數額的影響明顯較小。這可能是因為女性在印度的勞動力市場參與度相對較低,從而無法從她們的教育中獲得經濟回報。

該研究最後指出,為了解決嫁妝文化所衍生出的問題,「提高女性的教育水平並提升她們的勞動力參與度」至關重要,這將有助於改變這種不平等的嫁妝傳統。

「金山紀元網」立足華人社區,服務華人朋友,堅守傳統媒體的良知與價值觀,向民眾傳遞真實的資訊。請關注我們的社媒主頁,及時獲取最新咨詢!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已經有 0 次投票 抢沙发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