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22日訊】9月20日,日本財務省公布的初步數據顯示,8月份日本對華出口同比下降11%,這已是連續第9個月下降。
韓國類似。韓方數據顯示:8月份出口連續第11個月出現同比萎縮,其對最大貿易夥伴中國出口109億美元,同比下降19.9%;從中國進口近117億美元,同比減少13.4%;對中國逆差8億美元。
中共數據與日、韓數據有較大差異,但也同樣指向一個事實:中國與日韓貿易關係正在發生著深度調整、根本性變化。本文做三點解讀。
第一,中國與日韓貨物貿易規模已越過頂峰,向下滑落
日本與中共政權1972年建交。根據中方數據,1972年中日雙邊貿易總額10.38億美元,1978年猛升至48.2億美元(增幅達4倍左右),1981年突破100億美元大關,1990年、2002年、2006年和2011年,又分別突破200億美元、1000億美元、2000億美元和3000億美元大關。但2012年釣魚島問題激化,雙邊貿易額從2011年的峰值下落,之後在3000億美元以上規模波動,直至2021年再創歷史新高,高達3,714 億美元(見下圖)。
但是,2021年中日在外交上撕破臉,2022年以來中國經濟風雨飄搖,中日雙邊貿易轉向了負增長。2022年,中日貿易額為3574億美元,同比下降3.7%。2023年1—8月,中日進出口總額下降12.8%,中國出口下降8.6%,進口下降16.7%。
再看韓國。1992年韓國與中共政權建交。之後30年,中韓貿易額增加近40倍。據中方數據,2021年中韓雙邊貿易額突破3600億美元。中國已連續18年位居韓國第一大貿易夥伴國;中國在韓國出口中的比重高達25%,中韓貿易額接近韓與美、日、歐貿易額總和。不過,轉折也開始了。2022年全年,中韓貿易額達3622億美元,同比增長僅0.1%,處於停滯狀態。進入2023年,中韓貿易大幅下跌:1—8月,進出口總額下降17.0%,中國出口下降7.8%,中國進口下降24.2%。
第二,中方從長期的貿易逆差開始轉為順差
中國已經連續16年穩居日本最大貿易夥伴,對華進出口在日本對外貿易中占比均超過20%。根據中方數據,中日貿易中,日方長期享巨額順差。例如2017至2021年(如下圖),中方逆差分別是284億、335億、285、322億、398億美元。
2022年中日貿易總額3574.24億美元,其中中國出口額1729.3億美元,進口額1845億美元,中國逆差115.7億美元。
但是,進入2023年,中國則一改為順差了。1—8月,中日進出口總額約2079億美元;其中,中國出口1041億美元,進口1038億美元,中國順差3億美元。因為,同期,中國從日進口降幅遠大於對日出口降幅(中國對日出口下降8.6%,從日進口卻下降16.7%)。
再看韓國。中國曾多年是韓國的第一大貿易順差國,但是,現正逐漸成為韓國的最大貿易逆差國。韓方數據,2018年韓國對華貿易556.36億美元,順差規模占各國之首,2019年順差規模(289.74億美元)排在第2,2020年(236.8億美元)和2021年(242.85億美元)排在第3,2022年(12.13億美元)則大跌至第22位。2022年有幾個月韓方出現逆差。進入2023年,全年逆差幾成定局。根據韓國官方數據,1—7月,韓國的逆差規模達到144億美元。
不過,中共數據則大不同。據中方統計,2022年中韓貿易額為3622.9億美元,中方逆差370.5億美元;2023年1—8月,中韓貿易總額2024美元,中方逆差38億美元。因為中方數據廣受質疑,故本文採信韓方數據。
事實上,即使按照中方數據,2022年以來,中國對日韓都是進口下降、出口增加。例如,2022年,中國對日出口增長4.4%、進口下降10.2%,對韓出口增長9.5%、進口下降6.5%。這表明中國對日韓從貨物貿易逆差轉為順差不可避免了。
第三,中日韓產業結構從互補轉向競爭
中國與日韓貿易縮減,其中有一些特殊因素。例如,中共挑起「日本核處理水入海爭端」,禁止進口日本水產品,導致8月日本包括水產品在內的食品對華出口較去年同期減少41.2%,創下日本大地震後近12年最大降幅。而中共的「內循環」戰略、日韓的「經濟安保」政策以及西方「不脫鉤、去風險」戰略,也起到很大作用。但是,更根本的因素,則是最近十年來中日韓產業結構從互補向競爭的轉變。
過去相當時期,日本在產業水平上比中國領先一大步,韓國比中國領先大半步。中國作為後發國家,不斷優化升級產業結構,與日韓的差距在逐漸縮小。當前,中日韓三國的競爭主要集中在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的中高端製造業和高技術製造業,主要是計算機、電子和電氣設備製造業和機械設備製造業。
中日韓的產業競爭日趨激烈。例如,以前都是日本的家電出口中國,而現在更多的中國家電正在出口日本。韓國具有相對競爭優勢的液晶面板、智能手機、電動汽車和新能源電池領域,如今都能找到已成韓國最大競爭對手的中國企業。過往中日韓的中間產品貿易模式,即日本、韓國向中國出口設備、技術、零部件,中國將其組裝成最終產品後出口世界,在2022年開始發生改變。這是日韓對華貿易從順差轉為逆差的一個主要因素。
結語
2012年中日韓三國決定開展中日韓自貿區談判,迄今進行16輪,都沒有根本性突破。相反,CPTPP(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和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卻分別於2018年和2022年正式生效。
為什麼中日韓自貿區談判難以推進呢?根本上講,是因為日韓對中共的不信任。根據2022年數據,中國GDP規模約是日本的4倍、韓國的10倍,而中共又對內壓迫和對外擴張,這使日韓不能不產生危機感,不能不警惕中共的經濟利誘、滲透和吸附,要千方百計降低對中國經濟的依賴性。而且,中國與日韓貿易狀況的大變,也顯示中共與日韓的經濟利益衝突在加劇。
因此,在目前的國際格局中,如果中共不改弦更張,中日韓自貿區談判將難以前行。而要中共改弦更張,這又是不可能的;從這個角度講,中共將中日韓自貿區談判領進了死胡同。
大紀元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