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記者林若水舊金山報導】2025年8月2日,來自中華民國台灣的學術界代表團,一行16人到達舊金山,展開一場以華僑歷史探索與民主學習為主題的訪問行程。代表團此行參訪了金山國父紀念館,及五洲洪門致公總堂,並進行了深度交流。
代表團成員包括,國防醫學院助理教授楊善堯、淡江大學圖書資訊與博物館學系助理教授吳宇凡、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皮國立與助理教授陳家豪、長庚大學醫學系教授張淑卿,以及多位研究生與學生,共16人。
代表團首先訪問金山國父紀念館,受到館長陳夏儀、董事長鍾維君,及多位中國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的熱情接待。鍾維君董事長向代表團,詳細介紹了紀念館的歷史背景,並闡述了國父孫中山先生,於1904年在美洲推動國民革命的歷程。他提到,孫中山於1909年在此創辦《少年中國晨報》,歷經十次革命失敗後,終於在1911年武昌起義中,成功推翻滿清王朝,建立中華民國。孫中山曾言:「華僑為革命之母」,可見華僑在革命中的關鍵作用。

中華民國台灣的學術界代表團,參訪五洲洪門致公總堂。(趙炳賢提供)
代表團隨後參訪五洲洪門致公總堂,座談會上,由副會長黃民強與文物部主任趙善璘,介紹致公總堂的發展歷史,涵蓋清末、北洋時期、民國初年,直到當今兩岸局勢。他們詳述該會如何在歷史中扶助華僑,包括提供就業、居住、幫助殯葬等多元服務。從1882年美國實施排華法案開始的艱難時期,致公總堂始終扮演爭取華僑權益的角色,甚至不惜提出訴訟維權,貢獻良多。
學員們在參觀過程中,深入了解這些具有歷史代表性的僑團組織,並透過現場展示的文物與照片,認識到國父孫中山發動民主革命時,五洲致公總堂與美洲華僑,在資金籌措與支持行動方面的重要角色。尤其在1911年辛亥革命之際,致公總堂成為革命籌餉的主力之一,協助推翻君主制度,促成中華民國的建立。
淡江大學圖書資訊與博物館學系教授,皮國立在致詞中表示,此次台灣學術界籌組的「美洲歷史研究代表團」參訪舊金山華埠,具有深遠意義。無論在探索早期華僑歷史、文化淵源或學術研究層面,參訪成員皆獲益良多。他指出,舊金山華僑社區,正是孫中山從事革命活動的重要根據地,而先僑們堅忍不拔的精神,更值得後人敬仰與學習。
最後,皮國立教授代表全體團員,向金山國父紀念館及五洲洪門致公總堂的領導與同仁,表達誠摯感謝,對他們在保存歷史、傳承精神上的努力,深表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