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記者薛明珠奧克蘭報導】2025年4月27日(週日),越南裔民眾在奧克蘭舉行「庇護之地」小西貢揭幕儀式,紀念越戰後大批越南與東南亞難民流離失所五十週年,並向所有因戰亂而流離的難民堅韌不屈的精神致敬。
越南戰爭歷經20年(1955年—1975年),最終於1975年4月30日以北越共產黨軍隊和越共游擊隊攻陷南越首都西貢而告終。此後,大批反對共產政權的越南人逃離家園,流亡美國、澳大利亞等西方自由社會,尋求庇護。流亡海外的越南人稱每年4月30日為「黑色四月(Black April)」,藉此悼念並紀念這段歷史。

活動現場唱美越兩國國歌。(薛明珠/大紀元)
活動由奧克蘭越南商會(Oakland Vietnamese Chamber of Commerce)主辦,以演唱美越兩國國歌拉開序幕,隨後為失去生命的無辜越南百姓默哀,並宣讀了活動贊助者的名單。

奧克蘭越南商會會長 Jennifer Tran 在致詞。(薛明珠/大紀元)
奧克蘭越南商會會長 Jennifer Tran 在致詞時說,今天我們聚在一起,不只是為了回顧過去,更是要重新找回我們的力量、韌性和不屈不撓的精神,這些特質定義了我們是誰。她提到,2025年4月30日是越戰結束50週年,「黑色四月」這一天提醒我們曾經走過的痛苦,但同時也燃起了越南難民那股堅韌不屈、在奧克蘭精神中不斷延續的光芒。
Jennifer 也分享了自己的家族故事,說到父親年輕時冒著生命危險靠一艘破舊木船逃亡,外祖母懷抱小孩穿越風暴,只為給家人一個更好的未來。他們最後在奧克蘭找到不只是落腳的地方,更是精神上的家園。她還提到,一名越南女士帶著五個孩子落腳奧克蘭,靠著一間熟食店打拼超過三十年,成為無數移民奮鬥故事的縮影。Jennifer 說,小西貢不只是一個名字,更是一種堅不可摧的象徵,也呼籲大家攜手打造一個讓所有流離失所的人都能安心落腳的新家園。

加州參議員、阿富汗裔美國人Aisha Wahab出席活動並致詞。(薛明珠/大紀元)
加州參議員、阿富汗裔美國人Aisha Wahab出席活動並致詞,分享自身作為難民之女的成長歷程。她提到,外界常誤以為亞裔社群普遍富裕、受教育程度高,但事實是,許多越裔、阿富汗裔家庭來到美國時,必須從最基層的工作做起,從開計程車、清潔、粉刷等勞動中掙扎求存。
「我們的父母以無數眼淚與犧牲,為下一代鋪路,」她動情表示,「而今天的我們,正是他們夢想的延續。」她也將代表自己的辦公室,在越戰結束五十週年之際,正式向奧克蘭小西貢致敬表揚。
阿拉米達縣(Alameda County)議員譚蓮娜(Lena Tam)亦出席表示,作為移民之女,她深知越裔美國人對社區的貢獻,並讚揚小西貢是奧克蘭多元文化與堅韌精神的重要象徵。她也特別強調,「庇護之地,為所有人而存在」(A Refuge For All)這個主題,正是奧克蘭與阿拉米達縣精神的最佳體現。

奧克蘭越南商會主席之一 Anna Wong,接受大紀元採訪。(薛明珠/大紀元)
奧克蘭越南商會主席之一 Anna Wong,41年前因戰亂從越南南方輾轉逃至美國並定居奧克蘭。她對大紀元表示,這次活動是為紀念越南難民來美五十週年,也是社區首次舉辦此類活動。她提到,阿拉米達縣已正式將此地命名為「奧克蘭小西貢」,她說:「現在我們這裡正式有一個小西貢了。」
活動中,前第二区市議員 Pat Kernighan、第二区新當選市議員王夏琳(Charlene Wang),以及市議員 Rebecca Kaplan 的首席幕僚 Kimberly Jones等社區領袖先後致詞,向越裔社區表達敬意與支持。Kaplan 也特別起草了慶祝小西貢五十週年的表彰決議案,預計於5月20日提交市議會審議。現場亦有多位越南社區領袖接續發言,氣氛熱烈。

嘉賓們共同揭開了現場懸掛的第一批奧克蘭小西貢旗幟。(薛明珠/大紀元)

嘉賓們共同揭開了現場懸掛的第一批奧克蘭小西貢旗幟。(薛明珠/大紀元)

色彩明麗的奧克蘭小西貢旗幟。(薛明珠/大紀元)
隨後,在音樂和現場熱烈的歡呼聲中,嘉賓們共同揭開了現場懸掛的第一批奧克蘭小西貢旗幟。這批旗幟以「力量、團結與堅韌歷程」為主題,展現了來自越南、東南亞及中美洲等因戰亂流離失所人民的奮鬥與希望。未來,這些旗幟將沿著 East 12th Street 和 International Boulevard 高高懸掛,作為奧克蘭小西貢的標誌。
活動最後,大家步入 Clinton Park 社區中心,參觀畫廊展覽,細細欣賞每一幅設計背後的靈感故事,並共享溫馨的茶點時光。

現場嘉賓合影。(薛明珠/大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