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點》敦促醫生質疑醫學中過時的做法

文/Sheramy Tsai 編譯/趙孜濟

新書《盲點》(Blind Spots)指出,質疑醫學中的現狀可能是超越過時做法的關鍵。

大多數患者擔心手術錯誤或誤診,但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外科醫生兼教授馬蒂‧馬卡里(Dr. Marty Makary)表示,更大且隱蔽的風險在於醫生的思維方式。

在他的新書《盲點》中,馬卡里指出,認知失調讓醫生固守過時的做法,阻礙醫學領域適應新的證據,導致治療可能無效甚至有害。

問題的核心在於一個根深蒂固的醫療體系。儘管科學進步,但是長期存在的信念仍然存在。「有些醫療實踐基於良好的數據,而另一些則成為了傳說」,馬卡里告訴《大紀元時報》。

他的書探討了這種對變革的抗拒不僅影響患者護理,還延遲了醫學界迫切需要的醫學進展。

認知失調的醫學危害

認知失調是指人們面對與既有信念相矛盾的證據時感到不適。人們往往不願意接受新信息,而是堅持舊觀點以避免改變帶來的心理壓力——這在醫學上可能帶來危險後果。

「人腦可以做出驚人的事情」,馬卡里寫道,「但當涉及接收與舊信息衝突的新信息時,它的懶惰是可預測的。」

這種心理障礙意味著過時的做法可能多年存在。關於膽固醇、抗生素或飲食建議的長期信念,儘管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它們不再是最佳選擇,但是仍舊延續。

馬卡里指出,即使是經驗豐富的醫生也難以放棄他們依賴數十年的方法。「承認我們曾經相信的東西不再正確需要謙遜的美德」,他告訴《大紀元時報》。

問題還因「群體思維」而加劇,那些被廣泛接受的觀念僅僅因為成為常態而很少受到質疑。馬卡里認為,這種集體心態讓醫學教條——更多出於習慣而非證據的做法——得以長期存在且無人挑戰。

認知失調與群體思維的結合使醫學變革緩慢,即便患者護理本可從更新、更有效的治療中受益。

傳統高於證據

馬卡里說,現代醫學中許多治療更多基於傳統而非科學證明。他將醫學教條定義為「因某人憑直覺斷言其為真而被賦予無可辯駁權威的觀點或做法」——而非堅實研究。隨著時間推移,這些假設被當作事實,即使有證據挑戰它們的有效性。

馬卡里指出,集中的醫療權威的崛起和對異議的日益不容忍使醫生更難質疑這些長期信念。

「今天教條可能比過去更為普遍」,他寫道,許多醫療專業人員即便在數據不再支持的情況下也猶豫偏離既定規範。

馬卡里用《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前編輯的話舉例說明:「我們作為醫生所做的60%的醫學工作是自由裁量的。」這意味著60%的醫療實踐基於主觀判斷而非具體科學證明。因此,馬卡里說,過時的治療往往在被揭穿後仍繼續存在。

馬卡里指出,這具有深遠的後果。「在與頂尖醫生一起花費大量時間區分科學證據和觀點後」,他寫道,「我意識到公眾被告知的許多健康知識是醫學教條。」

四個儘管被證明錯誤但仍存在的醫學迷思

馬卡里指出了幾條已被新研究證明錯誤但仍影響患者護理的長期醫學建議。以下列出其中四條。

1. 花生過敏

2000年代初,美國兒科學會(AAP)建議全美兒科醫生推遲孩子接觸花生至三歲,以防過敏。

然而,馬卡里表示,這一出於好意的指南並未預防花生過敏,反而引發了一場流行。花生過敏曾經罕見,但在AAP建議成為標準後激增,嚴重病例普遍化。過去二十年裡,花生過敏增加三倍以上,影響1~2%的兒童,導致學校普遍禁花生,EpiPen使用量激增。

儘管越來越多證據表明早期接觸花生可降低過敏風險,許多專家仍堅持禁食策略。直到兒科過敏學家吉迪恩‧拉克(Dr. Gideon Lack)進行一項關鍵研究,發現嬰兒期經常接觸花生零食的以色列兒童花生過敏率遠低於英國同齡人。他的研究表明,早期接觸花生可大大降低過敏風險。

美國衛生機構花了十多年才推翻AAP錯誤建議。數百萬兒童受到醫療機構盲目堅持錯誤建議的影響。

2. 激素替代療法(HRT)

20世紀大部分時間,激素替代療法被譽為更年期女性的革命性治療,能緩解潮熱、腦霧和睡眠障礙等症狀,同時還顯示出降低心臟病、骨質疏鬆和阿爾茲海默病風險的潛力。

然而,2002年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發表一項研究,似乎將HRT與乳腺癌風險增加聯繫起來,引發醫生和患者廣泛恐慌。HRT處方驟降80%,公眾相信該治療危險。

馬卡里說,該研究結果被誤解。「顯示HRT導致乳腺癌的研究並沒有顯示HRT導致乳腺癌」,他寫道,指出研究發現並無統計學顯著性。

儘管後續研究顯示HRT在某些情況下實際上降低乳腺癌風險並提供重要健康益處,許多醫生仍因堅持2002年研究的結論而對開處方猶猶豫豫。

馬卡里強調,並非所有研究的質量都相同。醫生和公眾必須了解何時數據不支持媒體的結論,尤其當這能極大影響生命的時候。

「然而,直到今天,教條依然存在」,馬卡里寫道,「數據清楚表明,HRT可以拯救生命。」

他建議,那些曾推動「HRT導致乳腺癌」絕對論的人現在去展現謙遜還不算太晚。

3. 抗生素濫用

抗生素通過治療細菌感染拯救了無數生命,但過度使用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後果。馬卡里說,抗生素對人體微生物群——腸道中對消化、免疫和心理健康至關重要的微生物生態系統——如同TNT炸藥。

尤其是兒童時期的過度處方與嚴重長期健康問題有關。

馬卡里提到《梅奧診所學報》(Mayo Clinic Proceedings)的一項研究發現,兩歲前接受抗生素的兒童顯著更可能發展哮喘、肥胖和特應性皮炎或ADHD組合問題。基於小鼠研究,在關鍵發育時期,抗生素可能干擾腸道細菌組合,導致長期健康後果。

「你不僅繼承基因」,馬卡里在寫書時一位專家告訴他,「你也繼承微生物群。」

抗生素過度使用,尤其是針對並不需要的病症,可能助長慢性病的增加。

4. 膽固醇迷思

幾十年來,美國人被告知避免食用富含膽固醇的食物如雞蛋和黃油,因為醫生認為飲食膽固醇直接導致心臟病。恐懼源自安塞爾‧凱斯(Dr. Ancel Keys)1950年代的「七國研究」,該研究暗示飽和脂肪攝入與心臟病有關。

然而,馬卡里解釋說,凱斯的研究存在根本缺陷——他挑選了支持假設的國家,忽略了法國和瑞士等高脂飲食卻心臟病率低的國家。儘管包括明尼蘇達冠狀動脈實驗和弗雷明漢心臟研究在內的多項後續研究未能支持凱斯的觀點,低膽固醇的觀念仍根深蒂固。

2015年,美國心臟協會修訂了指南,承認飲食膽固醇並非曾經認為的罪魁禍首。儘管如此,許多人仍避免雞蛋和全脂乳製品,而真正的問題——糖和加工碳水化合物——常被忽視。

醫生可以學到什麼

「積極努力保持開放和客觀的人是了不起的」,馬卡里寫道,「他們不會在沒有令人信服的證據的情況下盲目追隨潮流。他們有勇氣挑戰假設、逆流而上。」

換言之,最好的醫生敢於質疑現狀,即便這意味著要與被廣泛接受的做法對抗。然而,馬卡里指出,保持對新信息開放需要有意識的努力。

「抵制我們天生拒絕或重新解釋信息以使其符合既有觀念的傾向很重要。這也造就了良好的人格」,他寫道。他表示,這種心態在醫學領域尤為關鍵,因為生命攸關,臨床決策必須基於最新、最可靠的證據。

這並不意味著醫生應拋棄臨床智慧或經驗。馬卡里建議在臨床直覺與循證醫學之間保持平衡。

「在研究尚未完成的地方使用臨床智慧是可以的」,他指出,但必須區分觀點與基於證據的建議。

「缺乏適當科學支持的建議應被視為觀點,而非科學證據」,他說。

對醫生和研究人員而言,挑戰很明確:保持好奇,保持批判,不要害怕質疑醫學界長期持有的信念。這樣做將改善患者護理並推動醫學整體進步。

變革的希望

馬卡里看到醫療未來更光明,這得益於新一代醫生和醫學生拒絕「醫學倉鼠輪」。他們沒有接受繼承下來的傳統僵化體系,而是專注於以患者為中心的循證護理。

「我對醫療的未來最終持樂觀態度」,馬卡里指出,「當今的年輕創新者——學生和住院醫生——拒絕他們繼承的破碎系統。」

這種新心態對改善體系至關重要。

「當我們質疑傳統觀念時,他們不會感到沮喪」,馬卡里說,「這讓他們充滿活力。」

通過擁抱對新思想的開放性,年輕醫生正在創造一個重視適應性和批判性思維而非長期未經挑戰信念的醫療環境。這種開放性擺脫了教條,確保患者的結果優先於傳統。

馬卡里認為,這一運動正在為一個更進步、更有效的醫療體系奠定基礎,超越有害的醫學教條,走向基於最新、最可靠證據的實踐。

「我們的航向修正始於真實的健康故事,分辨教條與證據。」他寫道,「這意味著提出好問題。質疑假設不應被視為威脅。這正是我們尋找真理的方式。」

掌控你的醫療

醫療的未來依賴於開放思維的醫生以及有權利的患者。馬卡里說,提出尖銳問題並尋求循證治療的患者將推動體系的迫切變革。

「知情的患者是有力量的患者」,他告訴《大紀元時報》。

然而,緊急情況需要快速行動。

「在緊急情況下,按醫生說的去做」,馬卡里建議。管理慢性病則需要不同方法,他敦促患者積極主動。

「可能存在尚未被充分探索的生活方式和預防選擇」,馬卡里說。

他指出,許多治療,如胃灼熱,可通過飲食改變解決,而不是默認用藥。

然而他說,「我們的文化中對『食物即藥物』談論不足,即便談,也常基於過時或錯誤信息。不要猶豫提出關於治療方案的尖銳問題。如果感覺不對,就去尋求第二意見。」

「被動護理的時代已經結束」,馬卡里說。

患者和醫生攜手可以建立一個重視創新、證據、以及最重要的患者福祉的醫療體系。

原文:「Not Just Cholesterol: 4 Health Myths That Persist Despite Evidence, Says Johns Hopkins Professor」刊於英文《大紀元時報》網站。

作者簡介:Sheramy Tsai, BSN, RN 是一位資深護士,也是一位有十年寫作經驗的作家。畢業於明德學院(Middlebury College)與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Tsai 結合護理與寫作專業,致力於提供有深度的健康內容。她居住在佛蒙特州,在從事專業工作的同時,亦致力於可持續生活方式並撫養三個孩子。

身處紛亂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金山紀元網」立足華人社區,服務華人朋友,堅守傳統媒體的良知與價值觀,向民眾傳遞真實的資訊。請關注我們的社媒主頁,及時獲取最新咨詢!
發佈:2025-08-19 11:12 | 修改:2025-08-19 11:12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已經有 0 次投票 抢沙发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區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