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記者薛明珠綜合報導】在人工智慧全面滲透日常生活的今日,AI 玩具正迅速成為市場焦點。然而,多名兒童發展專家及少兒倡議團體,近日發布全美首見的聯合警示,明確呼籲家長不要為兒童購買AI玩具,指出此類產品可能造成隱私侵害、錯誤資訊暴露、不當內容接觸,並嚴重影響兒童的情緒與心理健康,對孩子與家庭帶來前所未有的風險。
AI 玩具測試結果驚人:提供危險指示、不當性內容、情緒操控
美國公共利益研究基金會(U.S. PIRG Education Fund),最新發布了《2025年玩具王國的隱患》(Trouble in Toyland 2025)報告,研究人員測試了四款市售AI玩具,發現有些玩具正向兒童提供極度危險內容,包括:露骨內容的詳細指導,教導孩子在家裡哪裡可以找到刀子、火柴、藥丸。
根據報導,其中一款AI絨毛玩具的表現尤為駭人。新加坡公司FoloToy製造的一款名為「Kumma」的泰迪熊,會主動教小孩如何點火柴,詳細到「像彈小吉他一樣劃」,告訴孩子刀子通常在廚房抽屜或刀架;性話題迅速升級到露骨描述,甚至主動給出露骨、不適合兒童的性內容,包括成人性行為描述與不當角色扮演情境。研究人員指出,在某些對話中,這隻熊會自行引入新的性概念。根據美國公共利益研究基金會的公告,其報告公布後,該AI玩具被立即下架,OpenAI也封鎖了該公司開發者的帳號。
研究團隊也指出,另有兩款玩具,在互動中展現類似「情緒依附」與「情緒操控」的行為:當測試者表示要離開時,玩具竟主動挽留、阻止對話結束,引起學者對其心理影響的高度警覺。
隱私風險嚴峻:錄音、臉部掃描、長時間監聽皆可能發生
AI 玩具必須「聽」才能回應,但不同產品的監聽方式落差極大,包含:錄音並長時間儲存語音、進行臉部掃描辨識、持續背景監聽,甚至突然插入附近對話。專家表示,兒童語音屬於高度敏感資訊,一旦遭到竊取,詐騙者可利用 AI 生成仿聲,製造出孩子從未說過的話。過去,更有家長在美國國會公開作證,指自己曾因語音複製技術遭詐騙,誤以為孩子被綁架,凸顯相關威脅已不是假設情境。
AI大廠進軍兒童玩具市場 但技術本身並不適合兒童
今年稍早,OpenAI宣布與玩具大廠美泰(Mattel)合作,準備把生成式AI導入玩具產品。這些AI玩具主要鎖定3至12歲兒童,然而其背後使用的,卻是與成人聊天機器人相同的大型語言模型(LLM)技術。
包括OpenAI在內的科技企業,目前皆表示,這類模型不建議兒童使用,因為其早已被證實可能,包括生成不準確資訊、 產生不恰當內容、展現不可預測行為。
逾150個組織與專家聯署呼籲:今年假期遠離AI玩具
11月20日(週四),兒童保護團體Fairplay,罕見發布「聖誕節警告」,呼籲家長今年假期切勿購買AI玩具,該倡議獲得超過150個組織與專家支持,他們強調,AI玩具的風險遠遠超過任何宣傳中的教育益處。
專家指出,AI玩具甚至被推廣給嬰兒族群,而在缺乏完整獨立研究評估其安全性前,業者卻已以「安全、教育、有益學習」等說法,積極宣傳,恐讓家長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讓孩子暴露於重大風險之中。
兒童大腦專家Dana Suskind博士表示,AI玩具會「取代」孩子原本需要自己動腦的遊戲,損害創造力與執行功能發展,幼兒更容易完全信任會說話的玩偶,使危害加倍。
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已要求各大AI公司提交「對未成年人影響報告」,美國參議院跨黨派法案提案:禁止18歲以下使用AI聊天陪伴玩具,部分廠商(如灣區Curio Interactive的「Grok」火箭、Miko機器人)宣稱,已加強過濾,但實測仍顯示,防護在長對話中崩潰。
專家:最安全的AI玩具,就是沒有AI的玩具
專家強調:簡單的積木、不會說話的傳統泰迪熊,才真正讓孩子自己編故事、練習解決問題。AI玩具正在剝奪孩子最珍貴的發展機會。
這波警告,被視為近年對AI兒童產品最嚴厲的集體抵制,預料將重創2025年聖誕節AI玩具銷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