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扶搖。歡迎和我一起探索未解之謎。今天我們來侃侃名劍。
挖到寶了
1965年歲末,湖北江陵挖出了一個古楚國的墓葬群。在發掘望山橋一號楚墓時,從墓主人身邊的漆木匣子中起出了一把寶劍,當時把大家都嚇了一跳。為什麼?因為春秋戰國的時候,大家用的都是青銅劍。挖出來的基本都是黑不溜秋、鏽跡斑斑的樣子,一看就知道是古董,比如這把「吳王夫差劍」。
但是楚墓中的這把古劍卻長成這樣:
不但渾身上下透著貴氣的金褐色,連劍柄、護手處都見不到一絲銅鏽,而且寒光四射,劍氣逼人,就像是昨天才被埋在土中的。據說有工作人員不小心摸到了劍刃,手指立刻被劃出了一道口子,鮮血流了出來。可見古劍依然鋒利無比。
大家心下一喜,知道挖到寶貝了。莫不是傳說中的十大名劍其中之一……現身了?!
十大名劍
十大名劍的名號出自春秋時期,鑄劍師就兩位——來自吳國的干將和來自越國的歐冶子。據說兩人師出同門。其中湛盧、巨闕、勝邪、魚腸和純鈞五把寶劍是歐冶子為越王允常定製的。允常大家可能沒聽說過,不過他兒子大家可能都知道,就是臥薪嚐膽的越王勾踐。根據《吳越春秋》記載,趙王允常曾經請擅長看劍的薛燭來品評這五把劍。薛燭對其中的四把寶劍有褒有貶,言語之間毫不客氣,唯有對純鈞劍讚不絕口,說這把劍雍容沉靜,如同湖中初生的芙蓉,劍身紋路宛如天上的星辰一般深邃,靈動的光彩閃射著無邊的瑩潔。這把劍太珍貴了,因為歐冶子煉造此劍,用了「天地之精」。
據說當年歐冶子找地方煉劍的時候,紹興東南的赤堇山裂開出了優質的錫礦,附近深邃的若耶溪乾涸,出了優質的銅礦。而這銅和錫都是煉青銅劍必備的原材料。歐冶子找到這塊風水寶地的時候,大喜過望,立刻擇吉日,開爐鑄劍。說來也挺神奇的,這五把劍鑄成之後,赤堇山合上了,若耶溪的水也漲了上來。沒有了優質的礦石,歐冶子當年煉就的這些寶劍也從此成了絕版。
而據薛燭介紹說,歐冶子在煉純鈞劍的時候,天上的雨師灑水清掃道路,雷公擊鼓助威,蛟龍捧爐子,天帝拉風箱,太一神下凡親自監護,這才煉就了這柄純鈞之劍。你說珍貴不珍貴?
允常聽完薛燭這一番話後,留下了巨闕和純鈞一大一小兩把寶劍,把其餘三把獻給了吳王闔閭,緩和一下兩國關係。闔閭也是愛劍之人,自然非常喜歡。回頭就找了干將,說你能不能也給本王造上幾把啊?干將領命帶著妻子莫邪兜兜轉轉在杭州附近的莫干山找到了一個絕妙的處所,開始結廬煉劍。他倆煉出來的寶劍也頗為神奇,《吳越春秋》上介紹說是「採五山之精,合六合之英,候天伺地,陰陽同光,百神臨觀」,幾乎也是在人神同在的情況下煉出來的。
當時還有個小插曲,說是夫妻倆煉了三個月,礦石都沒煉化,不知道怎麼辦才好。妻子莫邪說,寶劍是神物,要能讓它為人所用,怕是得加點人的東西進去才行。一個流傳很廣的說法是說,莫邪說完就投入了爐中,然後,礦石化成銅水,寶劍就煉成了。這個呢,可以說是藝術加工了。史書上的說法,是夫妻倆剪了自己的頭髮和指甲投入了爐中,然後爐中礦石就熔化了。感覺這個說法更真實些。為什麼?畢竟上天慈悲於人,寶劍如果真是神物,哪個神佛會喜歡用活人的血肉來煉化呢?
後來干將夫妻倆煉成了雌雄雙劍,這就是干將莫邪雌雄雙劍。不過干將留下了雄劍,只獻上了雌劍。
剩下的龍淵、泰阿和工布3把劍來歷也頗為神奇。據《越絕書》介紹,這三把寶劍是楚昭王找歐冶子和干將兩人聯手打造的。兩人來到了一個叫做茨山的地方,把山鑿開,溪水放乾,才在溪水底部找到了煉劍用的礦石。至於兩人怎麼找到這座山,又為何那麼篤定溪水下面就有礦石的,還真沒人知道。民間流傳的說法,是歐冶子得到了神仙的夢中點化,還找了兩隻白鶴給他引路,他才知道的。
這座茨山據考證就是現在浙江龍泉縣城南的秦溪山。當地村民世代傳說這裡就是兩人當年煉劍的地方。兩人把附近劍池湖的湖水引到呈北斗七星狀的七個池中煉劍,這7個池就在鑄劍爐的旁邊。所以煉出來的那三把劍也叫七星劍,名頭最響的就是七星龍淵劍。據說劍中隱含七星北斗之象。後來為了避唐高祖李淵的名諱,龍淵劍改稱龍泉劍。現在大家提起寶劍來常說七星寶劍,或者龍泉寶劍,出處就在這裡。
總結一下吧,當年這10把寶劍各有各神奇的地方,不過產地都在越國。其中吳國擁有4把,楚國有3把,越國2把,干將自己留了一把。大家猜一猜,如果今天出土的真是這10大名劍中的一把,那它會是哪一把呢?
越王勾踐劍
咱們先來看一下這把劍有什麼神奇之處吧。
古劍劍身長55.7厘米,寬4.6厘米;劍柄長8.4厘米;總重量不到1公斤,小巧精緻。劍身上有著規則的菱形花紋,護手的劍隔正面鑲藍色琉璃,背面鑲綠松石,可謂做工精湛。不僅如此,1977年,在紀錄片《古劍》中,研究人員在鏡頭前用劍輕輕一劃,就劃破了二十幾層紙。鋒利程度,當代刀劍怕是難以望其項背了。
不過,這把劍讓今天的技術自愧不如的還遠不止鋒利那麼簡單。現在公認的是這麼5大特點:
一、千年不鏽
這把劍主要成分是銅和錫,也就是春秋時期常見的青銅劍。那它為什麼呈現金褐色,而不是青銅應該有的青黑色呢?其實,青銅器皿剛造出來的時候都是這種金褐色。現在出土的那些青銅大鼎,當年都是這種富麗堂皇的顏色,再配上一身美麗的花紋,高貴大氣,所以皇帝們才喜歡用這些大鼎來做祭司上天的器皿。不過銅嘛,很容易生銅鏽,所以挖出來的時候就成了大家通常看到的渾身長滿綠毛,青黑色的樣子,「青銅」這個名字,也就是這麼來的。
那麼也就是說,這把寶劍2500年來容顏未改。那麼它是如何做到駐顏有術的呢?有專家認為,錫不容易氧化,劍的表面可能有一層薄薄緊密的錫膜,隔絕了空氣。更普遍的一種看法是這可能跟秦始皇兵馬俑中的光亮如新的青銅劍一樣,是用了泡氧化鉻溶液這種防鏽技術。不過,這種技術,現代人直到20世紀才掌握,難道說幾千年前的古人早就知道其中的奧妙了?
二、高難度複合金技術
青銅劍是鑄造的,也就是說,把銅錫合金溶液倒到一個模具中澆築而成。這種情況下,整把劍中兩種金屬的比例應該是一樣的。而事實是,這把劍中的劍脊部分含銅量高,而劍刃部分則含錫量高。因為銅柔軟而錫堅硬,這樣比例的搭配,使得劍身柔韌,不容易折斷,劍刃卻相當鋒利。那麼這要用到什麼技術呢?需要兩次澆鑄的複合金屬技術。這種在現在的冶金界都屬於高難度的技術,當年的鑄劍師們在全手工操作的情況下是如何能做到的,委實讓人讚歎。
三、菱形格紋裝飾
古劍身上遍布雙線菱形格紋,格紋交叉處還有閃電雲的紋飾,劍身表面平滑。那這些花紋是怎麼畫上去,或刻上去的呢?專家們認為用的應該是蝕刻的,也就是把劍表面腐蝕後形成的。而金屬蝕刻也是近代西方才出現的工藝。
四、11道緊挨著的同心圓
古劍的劍柄是圓箍形,底面有11道同心圓圈,間隔只有0.2毫米。要做到這種精度,特別是在金屬上,現代車床都很難達到,古人們卻單憑一雙巧手就作出來了。其實以前我們也介紹過,從前的木匠們利用榫卯結構做木工活兒,精度可達到0.1毫米,也可謂是巧奪天工。
五、劍身上的銘文
劍身上有「越王鳩淺自乍用鐱」八字銘文。銘文完好如新,到底是怎麼刻上去的呢?專門仿造古劍的人認為這是運用了古代青銅器鑄法之一的失蠟法。也就是先做出劍的模型,再用手工嵌進金絲,最後再刷上白漆。不過這也只是個推測而已。真正的工藝如何,還未可知。
那麼這位「越王鳩淺」又會是誰呢?這八個典雅華麗的銘文用的是鳥蟲書。這是在那個時代吳越一帶盛行的文字。那麼劍主人是越王沒錯了。可越國歷史上並沒有「鳩淺」這位王。「鳩淺」會是誰?古文字專家們考證認為,「鳩淺」是「勾踐」的通假字,古越語中這兩個詞發音相似。後來這種說法也被考古界普遍認可。所以這把寶劍,應該就是當年越王勾踐的隨身之物。剛才我們講過了,十大寶劍中越國擁有巨闕和純鈞兩把,其中巨闕寬大,純鈞小巧。如果這把劍真為勾踐所有,那應該就是小的那把,也就是當年被薛燭誇上天的純鈞。您猜對了嗎?
可這樣的寶物,怎麼會流落到楚國王公的墓穴之中呢?要埋到地下,也應該是跟著勾踐一起入土才對吧。其實楚越兩國自古就很有淵源,平時互有通婚。勾踐女兒越姬就嫁給了楚昭王。後來楚昭王病重,越姬為了給他擋災,試圖以命換命,自殺身亡。不過楚昭王的命還是沒被換回來。楚昭王死後,王公大臣們感念越姬的忠義,立了越姬的兒子做王,這就是楚惠王,也是勾踐的外孫。這以後兩邊算是一家親了。勾踐當年滅吳國的時候,楚國也是助了一臂之力的。所以現在考古界普遍認可的一種說法就是,這把純鈞劍可能是以公主陪嫁的身分到楚國去的。或者是越姬,也或者是之後嫁過來的公主。
靈異之物,終當化去
好了。關於名劍就介紹到這裡了。古人們常說,寶物都是有靈性的。《晉書‧張華列傳》中就記有這麼一段故事。說三國的時候,干將莫邪劍曾經重現人間。吳國被滅後,象徵王者之氣的一股紫氣在吳地依然旺盛。星象達人雷煥判定是寶劍之氣,後來果然在紫氣下面挖到了干將莫邪劍雌雄雙劍。寶劍出世那天,紫氣就消失了。
雷煥把干將獻給了宰相張華,自己留了莫邪。張華很高興,說從前有相師告訴過他,將來會得寶劍。不過,雷煥對張華說,「靈異之物,終當化去,不永為人服。」不久以後,張華遇難身亡,干將不知去向。雷煥死後,他的兒子雷華帶著劍來到水邊,寶劍自行脫鞘墜入水中,只見兩條數丈長的龍貼著水面飛走了。從此以後再沒人見過干將莫邪雙劍。
那麼今天這把純鈞劍為什麼會現世,又想要告訴我們些什麼呢?
好了,今天的故事今天就講到這裡了。未解之謎,我是扶搖。我們下回見。
欢迎订阅Youmaker频道:https://www.youmaker.com/c/UnsolvedMystery
订阅频道Ganjingworld频道:https://www.ganjing.com/zh-TW/channel/1eiqjdnq7go2dgb6zFtQ9TYK11080c
订阅Youtube频道: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zvQZ1p_-AXgAWiyHhE7CxQ
订阅未解之谜Telegram群组:https://t.me/wjzmchannel
《未解之謎》節目組製作
責任編輯: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