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4年01月04日訊】(大紀元記者夏雨編譯報導)2023年是國際銀行在亞洲實現多元化戰略的一個里程碑。中國經濟陷入困境,以及中共嚴格的海外市場上市規則,促使西方大型投行尋求在其它市場發展。對摩根大通、花旗等西方大銀行來說,東南亞市場比中國更具吸引力。
研究機構Dealogic週三(1月3日)公布的數據顯示,自2008年以來,投資銀行為東南亞客戶提供債券和股票問題諮詢服務所收取的費用,首次超過了指導中國公司開展國際交易所收取的費用。
去年,投資銀行總共從東南亞收到8.92億美元的股票和債券發行諮詢費,而從中國客戶收到的類似費用為8.54億美元。
2020年,來自中國的此類費用達38.3億美元,而來自東南亞的此類費用為9.64億美元。
這一轉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印度尼西亞和印度IPO市場的火爆,以及隨著中共進一步收緊境外上市監管,中國企業赴美上市的需求疲軟。中國房地產公司也停止發行高收益債券。
由於平均交易規模較小,國際銀行通過發行新的中國股票獲得的平均收益也有所減少。與此同時,他們在同樣的交易上面臨著來自國內銀行日益激烈的競爭。
德勤截至12月底的數據顯示,雖然2023年在美上市中國公司數量增至37家,2022年為16家,但平均籌集資金額下降了35%。
摩根大通(J.P. Morgan)是在東南亞領先的股票和債券發行顧問公司,2023年從該地區獲得8,900萬美元的收入。該公司通過為中國客戶提供國際交易諮詢服務獲得了4,700萬美元的收入。
這是這家美國銀行連續第二年從東南地區收取的交易費用高於從中國收取的費用。
瑞銀在東南亞股票和債券交易諮詢方面排名第二,僅次於摩根大通。去年,瑞銀為當地客戶提供諮詢服務賺取了7,600萬美元,同時通過幫助中國客戶安排國際交易賺取了4,900萬美元。即將被瑞銀收購的瑞士信貸自2021年以來向東南亞客戶收取的費用也高於向中國企業收取的費用。
美銀證券(Bank of America Securities)去年通過在東南亞安排交易賺取了5500萬美元,幾乎是其幫助中國客戶達成國際交易賺取2800萬美元的兩倍。
花旗連續第二年從向東南亞客戶提供投資諮詢服務中獲得的收入,超過了為中國客戶安排全球交易的收入。
花旗一名代表表示:「我們預計2024年消費者、科技和醫療保健領域的一系列客戶將從股票和債務市場籌集資金。」
過去幾年,一些大型跨國銀行已將其部分業務轉移到新加坡,這一重新定位旨在吸引更多流入東南亞的資本。
私募股權公司Advan Capital創始人、中信資本前全球業務發展主管丘士良(Kenneth Kan)表示,在該地區建立業務是有意義的。
「如果你是一家國際銀行」,他說,「你也可以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