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9日訊】(英文大紀元專欄作家Stu Cvrk撰文/信宇編譯)眾所周知,中共一直在面向世界發動魅力攻勢,鼓勵外國直接投資進入萎靡不振的中國經濟。
中共官媒大肆宣揚今年國內生產總值(GDP)預計將增長5%,同時用一種名為「高質量發展」(qualitative development)的新衡量標準來模糊這個增長,該標準聲稱要將「環境可持續性和社會包容」納入中共的經濟發展模式。
事實上,中共黨魁習近平提出的這個「高質量發展」口號無法用特定標準來衡量,早已經過時了。
這一切是否會造成假象,迷惑那些越來越關注中國經濟統計數據的外國數字計算專家?
4月7日,美國財政部長珍妮特‧耶倫(Janet Yellen)在北京受到熱情接待,並與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及其他中共高官會面。中共官媒大肆宣揚這次會面,呼應了李強總理強調的「穩定中美關係」「不將經貿問題政治化」以及中共黨魁習近平提出的「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等戰略信息。
中共的近期目標是恢復「有中國特色的正常狀態」,如結束中美脫鉤(decoupling)和中歐脫險(derisking),恢復外國對中共經濟增長模式的信心,即在不犧牲中共領導、尊嚴或威信的前提下,所有利益都歸中國單方面所有。
然而,不斷有跡象表明,共產主義中國的經濟存在嚴重問題,與中共及其木偶媒體所描繪的美好前景格格不入。
本文就來重點探討一下這個話題。
外國直接投資是王道
根據總部位於紐約的「投資百科全書」(Investopedia)網站的定義,外國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簡稱FDI)是指「公司或政府對外國企業進行的實質性、持久性投資」。20世紀70年代,在中共第二代黨魁鄧小平的倡導下,外國直接投資啟動了從第一代黨魁毛澤東那裡繼承下來的停滯不前的中國經濟。
隨後,「中國經濟奇蹟」的海市蜃樓建立在中國廉價勞動力、房地產泡沫和大量外國投資(包括資本、管理和技術訣竅、技術和設備等)的基礎之上。除此之外,中共還大力提倡重商主義的貿易行為,例如中國產能過剩/生產過剩,以及政府為降低中國商品的零售成本而提供巨額補貼等。
事實上中共完全明白,外國直接投資是其經濟最重要的支柱,而讓外國人相信「好景依舊」是恢復他們繼續在中國投資信心的關鍵;因此,關於合作共贏、相互尊重和穩定關係的譁眾取寵和高喊口號似乎沒完沒了。
中國經濟頻現不景氣跡象
顯而易見,中共官方的經濟統計數據存在嚴重問題。3月6日,《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引用了總部位於紐約的美國經濟研究公司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對中國GDP多年來的分析報告,該集團是「一家獨立的研究機構,結合經濟數據和政策洞察力分析全球趨勢」。榮鼎集團報告的結論就是,中國國家統計局「大幅度誇大了近期的增長」。榮鼎集團認為,2022年中國的GDP增長率並沒有達到國家統計局宣稱的3%,反而出現了萎縮;而國家統計局預計2023年增長率為5.2%,實際上只有1.5%。
往年中共經濟預測已經劣跡斑斑,2024年他們繼續預計GDP增長率為5%,數字儘管好看,但是還有人會相信嗎?
最近幾週,又有許多問題跡象陸續被媒體透露出來。
總部位於上海的中國財經新聞網站《東方財經》4月1日報導稱,中國鋰電池行業正受到「產能過剩和價格戰」的嚴重困擾,這導致許多供應商實施「停產、裁員和減薪」。近年來,隨著全球電動汽車需求放緩,總部位於福建省寧德市的中國頂級電池製造商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imited,簡稱CATL)的產能利用率從2021年的95%下滑至2023年的70.47%,儘管仍然「遠高於『41.8%』的行業平均產能利用率」。
據英國路透社(Reuters)報導,今年2月份中國製造業活動連續第五個月持續低於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urchasing managers』 index,簡稱PMI)50,PMI低於50意味著萎縮而非增長。文章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在經濟危機後令人失望的復甦使人們對其經濟模式的基礎產生了懷疑。」
路透社3月14日再發文報導稱,有更多跡象表明,外國人正在對中共發布的經濟數據表達疑問,「因為產品生產國的海運數據與中國海關數據之間出現了巨大差距」,美國農業部已不再使用中國海關總署提供的海關數據來估算中國的大豆進口量,而是改用更可靠的全球出口商數據。一些專家認為,中國低報大豆進口量是為了支持習近平的全國糧食安全運動,為預計的未來經濟困境做準備。
3月22日,台灣「中央社」援引中國財政部的統計數據,進一步指出大陸存在的經濟問題。數據顯示,「2024年頭兩個月中國稅收收入同比減少4%,個人所得稅收入大幅減少15.9%。」這些都是經濟衰退和萎縮的跡象,根本看不到5%的樂觀增長趨勢!
獨立視頻新聞網站「中國真相」(China Truths)3月5日報導了中國銀行業存在的諸多問題,一些銀行暗中實施了新的取款限額,中國金融業也出現了「五不」現象。例如,在央行中國人民銀行的指導下,中國建設銀行突然「引入了一種評估交易歷史並設定相應上限的模式」。
這個模式規定需要提供大量個人財務和就業信息,才能將每日取款上限提高到5,000元(約合690美元)。有人猜測,實施每日取款和轉帳上限是為了減輕中國銀行系統的壓力,因為銀行不得不彌補地方政府因不良房地產投資而造成的持續損失。
另一家獨立視頻新聞網站「中國觀察家」(China Observer)2月底報導,總部位於東京的日本飲料製造商養樂多(Yakult)在上海的子公司裁員800人。據報導,這是養樂多在中國的首次大規模裁員。該報導還討論了「深圳、廣州、惠州、東莞、中山和佛山的工廠」正在進行裁員和減薪。這是海外需求下降和外國直接投資減少的結果之一,也是截至2022年12月的三年裡習近平新冠病毒強制清零政策對中國經濟造成衝擊的嚴重後果之一。
最後,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台積電)選擇在日本和美國亞利桑那州擴大生產,這對中共來說無疑是一個沉重打擊,因為多年來,中共一直在爭取和懸賞鼓勵在中國擴大芯片生產設施。外資撤離中國的浪潮正在變成洪水猛獸,對中共經濟造成了猛烈的衝擊。
結語
中國不斷釋放出的不良經濟信號,再加上國家統計局和海關總署等中國官方機構報告中的各種「統計違規」問題,終於讓中共編造的謊言暴露在世人面前。
路透社4月10日報導稱,總部位於紐約和倫敦的國際頂級信用評級機構惠譽國際評級公司(Fitch Ratings)「將中國主權信用評級展望下調至負面……理由是公共財政面臨風險,中國經濟在向新增長模式轉變的過程中面臨越來越多的不確定性。」。這個轉變主要歸咎於受「增長減速和債務增加雙重打擊」影響的公共財政問題。
顯然,中共一貫吹捧的包含環境可持續發展和社會包容的、缺乏客觀衡量標準的中國新質量發展模式,並沒有騙過國際信用評級機構的火眼金睛。
對於中共來說,這個經濟發展趨勢並不樂觀。路透社指出:「根據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NIFD)1月份的報告,2023年中國總體債務與GDP之比攀升至287.8%的新紀錄,比上年同期高出13.5個百分點。」
【譯註: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the National Institution for Finance and Development,簡稱NIFD),總部位於北京,是中國第一個兼跨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領域的國家級金融智庫。】
明眼人都可以看出來,稅收減少、銀行危機迫在眉睫、採購經理人指數疲軟、公共債務增加,這些都不是經濟增長的表現。事實是恰恰相反!
在這種情況下,中共國家統計局預測,2024年中國GDP增長率將達到5%。對於這個謊言,還會有人選擇相信嗎?
作者簡介:
斯圖‧克沃爾克(Stu Cvrk),在美國海軍服役30年,擔任過各種現役和預備役職務,在中東和西太平洋等地區擁有豐富的作戰經驗,退役前是一名上尉。他畢業於位於馬里蘭州的美國海軍學院(U.S. Naval Academy),接受了古典的自由主義教育,具有海洋學家和系統分析員的教育和經驗,這些為他此後的政治評論奠定了重要基礎。
原文:More Signs of China’s Growing Economic Problems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