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4年04月26日訊】(大紀元專題部記者徐亦揚報導)北京市副市長高朋在上任僅一年後於近日被查。有分析認為,高朋落馬與中共兩會期間黑色轎車夜闖中南海事件相關。中共北京市委常委會在高朋被查的第二天稱,堅決支持中共中央對高朋的審查調查決定,站隊意味明顯。時政分析人士表示,這暗示高朋案的性質是政治案,而非腐敗案。
中共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於4月21日深夜發布消息稱,北京副市長高朋正在被審查和調查。高朋是中共二十大以來北京市落馬的首個副部級官員,也是北京市政府領導層中最年輕的副市長。
公開信息顯示,高朋出生於1972年7月,遼寧鳳城人,經濟學博士,高級經濟師。他長期在北京工作,在進入政府機關任職前,在國企工作多年。他曾任北京地鐵集團有限公司融資規劃部副部長,市基礎設施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後調任豐台區副區長;2014年1月任北京市發改委副主任。
2015年12月,高朋被調任順義區任區委副書記、區政府副區長、代區長,從那時起他在順義任職長達7年。
2023年1月,高朋出任北京副市長,並繼續兼任順義區委書記;2023年3月卸任順義區委書記,專職擔任副市長,直至此次任上被查。
高朋最後一次在公眾視野中露面是在4月17日,他出席了在北京召開的全國森林草原防滅火基層規範化管理工作會議。目前,他的個人信息已經從北京市政府官網上移除。
落馬或因轎車夜闖中南海案?
據北京市政府官網去年3月公布的市政府領導分工,高朋負責城市管理、交通、農業農村方面工作,協助負責應急管理方面工作。分管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員會、北京市交通委員會、北京市農業農村局,北京市政府天安門地區管理委員會、北京市重點站區管理委員會,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協助分管北京市應急管理局。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3月,在中共召開兩會期間,一起黑色轎車夜闖中南海正門的事件在網絡上引起熱議。有分析認為,高朋的落馬或許與此事有關。
今年3月10日,社交媒體平台X上一則視頻被廣泛傳播。據視頻顯示,一輛黑色轎車衝向北京中南海新華門前,司機隨即被安保人員快速圍堵、制服,並拖離現場。從視頻中可見,車輛距離新華門正門已經非常近。新華門是中南海的正門,也是中共最高行政權力的象徵。而兩會是中共高度關注的重要會議,每逢會議期間,北京的安保措施都變得極為森嚴,甚至連異議人士也被當局要求前往外地「旅遊」,直到會議結束後才獲准返回。因此,該視頻一經貼出即刻引發網民的廣泛關注。
近日,旅美時政分析人士陳破空在他的自媒體節目中表示,轎車衝撞中南海是重大的政治事件。他認為,由於高朋曾協助負責天安門地區管理委員會的工作,因此在隨後的追責中,他可能成為了犧牲品。
陳破空還認為,不排除高朋也涉入了轎車衝撞中南海事件,因為他於4月21日被逮捕後,北京市委書記尹力在第二天主持了北京市常委會,並通報了中共中央對高朋案的指示。他說,尹力的講話意味深長,強烈地暗示了高朋案是政治案,而非腐敗案。因此,高朋有可能在此事件中充當了內線或提供了某種程度的協助。
高朋被查次日 尹力表態支持中共中央決定
在高朋被查的次日,即4月22日,北京市委常委會召開了會議,通報了高朋被調查的相關情況。
中共北京市委書記尹力在會上稱,北京市委堅決支持中共中央對高朋案件的處理決定,並要求北京市各級官員,在思想和政治行動上與以習近平為核心的中共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而原首都師範大學教授李元華認為,高朋案件不一定會是政治案。4月24日,李元華在接受大紀元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共官員普遍喜歡對別人使壞,其目的是為了自己的晉升。中共官場存在所謂的「裙帶關係」,當某個官員出事時,其提拔者會擔心被牽連,與其有關的人都會如驚弓之鳥。為了避免波及到自己,他們會迅速表態並與該人劃清界限,這是中共專制獨裁體制的一種特殊現象。
中國民主黨全國委員會主席王軍濤則認為,根據北京市委常委會高調的表態,可以推斷這起案件可能是一起政治案,而且很可能是由習近平親辦。因此,尹力需要對習近平表忠心。
王軍濤對大紀元記者表示,中共在處理官員案件時通常分為兩類:如果官方通報將「違法」一詞放在前面,通常是指查腐敗問題,如貪污、作風等;而如果將「違紀」一詞放在前,那通常是查政治問題。中共官方的通報中稱高朋「涉嫌嚴重違紀違法」,表明此案是政治案。
王軍濤說,對於像高朋這樣被提到副市長職位剛滿一年的官員來說,被調查的原因有幾種可能性。首先,可能是提拔高朋的人本身出了問題,此人被查出捲入一個大案,屬於政治違紀,因此高朋也受到牽連被查;其次,可能是高朋本人有一些觸犯習近平的言論;第三種可能性是高朋「躺平」,因為最近習近平的講話中一直在強調官員不能「躺平」,因此這次可能是拿高朋來開刀。
王軍濤還表示,如果高朋只是一個普通的副市長,那麼中共當局無需如此大動干戈。然而,目前的大動干戈表明,高朋牽涉的案件可能非常重大,需要北京市委書記通過明確表態的方式來對習近平表忠心。由此可以推斷,此案可能是習近平親自批示的,因此尹力才會立即作出表態。
(記者寧芯對本文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