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照顧屬長期抗戰 需趁早從長計議(上)

文 / 陳乃菁(高雄長庚神經內科系主治醫師)

編者按:專業醫師指出,照顧高齡家屬是長期抗戰,若只仰賴單一照顧者,恐成災難。本文會告訴您:如何運用手邊資源,從長計議,打好群體戰。

盲點19:「醫師,我媽有五個小孩,失智後只記得我、只叫我?我好累!」

醫師叮嚀:照護高齡者晚年,為求更好的品質,晚輩要趁早準備不同階段的計畫。

王先生陪失智的母親回診。王媽媽的病程已經進入第五年,而我是第一回見到這個最小的兒子,王先生欲言又止的看著我。

我問他:「你怎麼了?」

他吞吞吐吐地說:「醫師,有沒有一種藥吃了,就可以讓媽媽不要黏著我?」

照顧失智媽媽五年 現在我累了!」

在那當下,我想起多年前的電影《愛無盡》。片中主角是一對老夫妻,他們住兩層樓的房子,旁邊還有一個工作室。老太太罹患失智症,只要沒看到先生在眼前,就會一直大叫:「克雷格,你在哪裡?我找不到你。」老先生氣喘吁吁地趕來,老太太還會責怪他,離開那麼久,是故意忽視她。所以為了愛,也為了讓老伴安心,老先生動手蓋了一間小一點的房子。

我也想起我的孩子們。他們現在年紀還小,每天回家後,喜歡跟前跟後的黏著我,連我洗澡、上廁所,都會一個接一個進來找我,說說今天在學校發生了什麼事情。這是一種跟家人在一起的親密感。

當然,我難免要承受負擔。只要晚上開個會,晚一點回家,女兒就會哭著說:「媽媽,你去哪裡?你上班好久喔~這個晚上的班不要再上了,我不想看不到你。」

想起這些的我,問王先生:「你有孩子嗎?」

我請他想想,只要是孩子,就可能在幼兒園門口哭著,不想和父母分開,或晚上做惡夢時哭著找爸媽,又或碰到害怕的事情時,第一個反應就是叫爸媽來,甚至即使受了傷,也想要爸媽來看一下傷口。

王先生嘆氣:「我知道媽媽愛我。可是,她有五個小孩啊。怎麼失智後只記得我,只會叫我?我好累,我想請她也黏一下別人。」

我只好安慰王先生:「你辛苦了。你是最棒的兒子。」

王先生似乎沒被安慰到。他安靜了一下後,說:「我照顧五年了。五年來,陪著她退化。沒有想過請外籍看護,也沒有使用過長照資源。可是,現在我累了,我想試試看長照資源,讓我自己休息一下。」

兄弟姊妹要我「能者多勞」

他描述不久前帶媽媽去失智據點的情形:「我第一次帶媽媽去上課。結果,我才在門口填寫資料而已,她就大吼大叫,吵著要我。完全不接受看不到、沒有我這件事,一定要我陪在她身邊。現場那麼多老人都看著我們。我覺得好丟臉。」

我還是只能用孩子的例子來提醒王先生。其實,每一件事情開始時,都是困難的。例如送孩子去幼兒園,或者國小開學第一天,每個孩子的個性不同,各自哭泣與焦慮的時間也不同,但最終都會適應。我說:「你陪母親這麼久了,請多給她一些時間吧。」

王先生說:「我覺得自己到極限了。有沒有藥物可以舒緩分離焦慮?讓我可以不用陪太久呢?」

我笑著說:「如果有這種東西,孩子上幼兒園就不用從陪讀到讀半天,這樣慢慢拉長時間了,每個孩子都吃顆藥就好了。說起來,適應這種事就是需要時間。我想,你是自己一個人撐太久了,早就該求救了。」

他說:「可是兄弟姊妹都沒有人理我。他們都說我照顧得很好,媽媽在我身邊很開心。可是,我好累喔!現在大家還是說媽媽已經習慣被我照顧了,叫我要能者多勞。醫師,你說我要怎麼辦?」

善用居家照護員資源 與母親建立信賴關係

我轉頭看王媽媽:「王媽媽啊,你可以自己去上課,或是在客廳看電視嗎?」

她看著我,不發一語,光是微笑。

我改問:「你旁邊這個人是誰?」

她說:「我兒子。」

我又問:「叫什麼名字?」

她說:「阿宏……」

我問:「全名呢?」

她說:「阿宏……」

我大概了解王媽媽目前的程度了,於是,再繼續與王先生談:「因為你長期對母親的照顧與陪伴,確實你是母親現在唯一還記得的孩子。只能說,你真的照顧得很好,好到可以頒獎給你。但目前要讓媽媽接受被別人照顧,還需要很大的努力。」

王先生一聽這話就垂頭喪氣,我馬上鼓勵他:「這倒也不是都沒辦法了。我們可以從同時用保母和幼稚園的型態著手。」

我請他先找一位固定的照服員到家裡來陪伴媽媽和做家事,讓媽媽慢慢熟悉照服員和兒子會一起在家中出現。

日子一久,她認識這個人了,再請照服員陪著母子倆一起到據點上課。給媽媽一段時間適應後,家屬才漸漸消失,讓王媽媽在陌生的地方,至少還可以看見一個她熟悉、信賴的人。

理想狀況當然就是她可以再進步到認識據點中的夥伴,因為新的信賴關係而感到安心。

轉移母親的全部注意力 需循序漸進

換個角度想,孩子一開始上學,多是哭著說不要,但是等到他在學校內找到家中找不到的樂趣,可能是和同伴一起玩,或者是有趣的課程,他就會玩到忘記要回家。

在家裡的狀況也差不多,有時候孩子會很黏父母,也往往因為玩具太好玩,自己玩到渾然忘我,吃飯都不顧了。

王媽媽現在的狀況很像這樣,重心都在兒子身上,所以找個人來讓媽媽生活中多個人陪伴外,也可以開始規劃一點小遊戲,讓她在家中就開始玩。先是十幾分鐘,再慢慢拉長時間。目的就是要把她都放在兒子身上的注意力轉移開來。

(下文繼續)

(網站專文,禁止轉載)

書封。(寶瓶文化 提供)

(本文摘編自《「這樣安排是為你好!」──照顧父母的25個盲點》,寶瓶文化提供 )

推薦閱讀
看更多→「老年失智症」相關文章
提早討論生死議題 了解長輩真正的想法(上)
提早討論生死議題 了解長輩真正的想法(中)
提早討論生死議題 了解長輩真正的想法(下)

責任編輯:王曉明


var scripts_to_load = [];
var contentObj = document.getElementById(“epoch_socail_span”).parentElement;
var iframes = contentObj.querySelectorAll(“iframe”);
if (hasStorage && localStorage.getItem(“EpochOnetrustActiveGroups”).indexOf(“C0005”) > -1) {
if (iframes.length > 0) {
iframes.forEach(function(iframe) {
var dataSrc = iframe.getAttribute(“data2-src”);
if (dataSrc) {
iframe.setAttribute(“src”, dataSrc);
iframe.removeAttribute(“data2-src”);
}
});
}

var fvIframe = document.querySelector(“.video_fit_container iframe”);
if (fvIframe !== null) {
var srcURL = fvIframe.getAttribute(“data2-src”);
if (srcURL !== null && typeof srcURL !== “undefined” && srcURL.length > 0) {
fvIframe.setAttribute(“src”, srcURL);
fvIframe.removeAttribute(“data2-src”);
}
}
} else {
var atag = ““;
var hint = (encoding === “gb” ? (“(根据用户设置,社交媒体服务已被過濾。要显示内容,请”+ atag +”允许
社交媒体cookie。)”) : (“(根據用戶設置,社交媒体服务已被过滤。要顯示內容,請”+ atag +”允許社交媒体cookie。)”));
if (iframes.length > 0) {
for (var i = 0; i 0) {
for (var i = 0; i < tweets.length; i++) {
var iTag = document.createElement("i");
iTag.innerHTML = hint;
tweets[i].appendChild(iTag);
}
}
var fvIframe = document.querySelector(".video_fit_container iframe");
if (fvIframe !== null) {
var iTag = document.createElement("i");
iTag.innerHTML = hint;
var parent = fvIframe.parentElement.parentNode;
if (parent) {
parent.insertBefore(iTag, fvIframe.parentElement.nextSibling);
}
}
}

「金山紀元網」立足華人社區,服務華人朋友,堅守傳統媒體的良知與價值觀,向民眾傳遞真實的資訊。請關注我們的社媒主頁,及時獲取最新咨詢!
發佈:2025-05-20 14:55 | 修改:2025-05-20 14:55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已經有 0 次投票 抢沙发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區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