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研究指,孤獨感會帶來心理壓力,令免疫力下降,使人更易患上多種疾病。然而在當下社會,孤獨者大有人在。
美國哈佛大學在2020年10月對950名美國人進行調查,結果顯示36%受訪者有嚴重的孤獨感,尤其是18~25歲年輕人(61%)、照顧小孩的母親(51%)孤獨感最嚴重。該研究更揭示了孤獨會衍生過早死亡、抑鬱、焦慮、心臟病、濫用藥物等問題。
在漢語當中,「孤」是指沒有父親的小孩,而「獨」是沒有小孩的老人,而「孤獨」引申為單獨一個人的狀態。
現在人說的「孤獨」更多是形容一種心理狀態。我們談到孤獨,其實不在於有多少人在你身邊,而是你感覺到有多少人支持你。人們不能再跟朋友或家人心意相通、沒辦法交流的時候,就會感到孤獨。
孤獨四大危害
美國芝加哥大學研究發現,孤獨可以削弱人體免疫系統,使血壓上升、壓力增大,增加人體壓力激素皮質醇的分泌。
孤獨感會促使大腦進入一個自保狀態,封閉自我,什麼事都不願意參與;皮質醇激素整天都處於高度狀態,不但影響白天的情緒,連晚上都睡不好覺,神經與行為也會受到影響。
孤獨導致的疾病
●心血管疾病
研究發現,孤獨會導致血壓上升和血管收縮,容易造成中風、心臟病。
●腦部疾病
孤獨長期刺激腦部,慢性累積形成一種損傷,可能造成失智症、憂鬱和帕金森症。
●新陳代謝疾病
孤獨會造成血管收縮,繼而導致循環不良,衍生糖尿病、肥胖和慢性發炎。另外,孤獨會對情緒造成很大影響,睡不好的話,也衍生出各種慢性病。
●癌症
有芬蘭學者對約2,500名中年男子進行研究,平均追蹤了20年,發現孤獨感會增加多種癌症的發病率,但與攝護腺癌或大腸癌無關。此外,單身的癌症患者存活率較低。
●短命
研究發現,60歲長者若感到「孤獨」,預期壽命減少5.4年,預期健康壽命更減少5.9年。
哪些行為會加強孤獨感?
在孤獨的時候,人們經常以使用電子產品、追劇、玩社交媒體或購物等方式來消遣,但研究發現這些行為都可能讓孤獨感不減反增。
美國匹茲堡大學研究團隊對大約2千名19~32歲的年輕人開展問卷調查,結果發現,每天用社交媒體超過2個小時的人,社會隔離感增加一倍。
電子產品使用越多,現實中與他人的互動就越少,讓我們遠離家人和朋友。而當我們在社交媒體上看別人都過得比自己好,內心更容易感到焦慮。這時身體會分泌皮質醇等壓力賀爾蒙,壓力一大就想吃垃圾食物,吃下去後身體的發炎反應更嚴重。
一些人在孤獨焦慮時會通過購物來排遣,效果可能適得其反。美國芝加哥大學學者分析了2,500名消費者的行為後發現,寂寞的確會帶來物質需求,然而一些將物品視為「幸福良藥」的人,會在採買完後覺得更寂寞,形成惡性循環。
在這個時候,如果繼續把自己孤立起來,沒有從事有效的社交活動,這種狀態便會持續下去,越來越嚴重。
孤獨的反面就是社交聯繫。社交連結有3個重要元素,包括結構、功能及品質。
結構:包括連結的數量以及多樣性,比如朋友圈的數量和大小,和同事、家人、鄰居互動的頻率等。
功能:當自己或其他人需要協助時,這些連結發揮效用的程度。例如,在失戀的時候,你的朋友能不能聽你哭訴。
品質:這些連結和互動到底能為你帶來正面的還是負面的影響。例如,你在失戀時找朋友哭訴,你朋友是否能理解你、站在你那邊。
如何消除孤獨感?
●承認孤獨
人們傾向於否認、隱瞞自己的孤獨,但這可能會令情況變得更糟。
●聯絡朋友
可以主動和老朋友聯絡,彼此互相鼓勵。
●幫助別人
在助人的過程中,人們會看到他人的困難,找到自己的價值,而善心的回饋會讓自己的身體呈現比較舒服的狀態。研究發現,幫助別人的頻率越高,發炎因子就越低。無論是安慰親朋好友、做家務,還是做義工,都有助於預防慢性發炎。
●報名興趣活動
發現自己有孤獨感的時候,報名參加一個自己有興趣的活動。
●數位大掃除
可以刪除掉花太多時間的應用程式,之後重新審視是否要安裝回去。
●與家人好友聚會
主動安排家人與好友的聚會,並且不要在聚會上玩手機,提高聚會的品質。
●使用手機來做深度連結
利用手機做一些深度的連結,例如定期與親友通話或視訊。
●中醫治療改善情緒
受到孤獨感影響而情緒不佳的人,也可以通過服用中藥來改善身心健康。我在臨床上經常使用的中藥是加味逍遙散和越鞠丸。研究發現,逍遙散可以改善腸道菌群,減輕發炎,並有治療焦慮、抑鬱的功效。針對每個人不同的體質及病症,請向專業醫師諮詢具體治療方案。@◇
身處紛亂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觀賞視頻:
責任編輯:張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