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向太平洋發射洲際彈道導彈 展現核威懾力

【2025年05月22日訊】(記者李皓月編譯報導)美國軍方於週三(5月21日)進行了今年第二次洲際彈道導彈(ICBM)試射,從加利福尼亞州發射了一枚未攜帶核彈頭的「民兵III型」(Minuteman III)洲際彈道導彈,目標為太平洋地區。

美國空軍全球打擊司令部(Air Force Global Strike Command,AFGSC)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此次試驗發射是例行且定期的活動,旨在展示美國的核威懾力量保持安全、可靠、有效,能夠應對21世紀的威脅並讓我們的盟友放心。」

聲明表示,「民兵III型」導彈於週三凌晨12點01分(太平洋時間)從加利福尼亞州范登堡太空軍基地發射。

該導彈搭載了一枚未武裝的Mark-21型再入載具(re-entry vehicle,又稱重返大氣層載具,是在彈道導彈的鼻端裝載的核彈頭載具),飛行約4200英里,到達位於馬紹爾群島夸賈林環礁(Kwajalein Atoll)的美國陸軍彈道導彈試驗場,該地點位於中太平洋,也是美國太空計劃的重要基地。

根據美國科學家聯合會(Federation of American Scientists,FAS)的數據,美國在科羅拉多州、蒙大拿州、內布拉斯加州、北達科他州和懷俄明州的導彈發射井內,部署了400枚「民兵III型」洲際彈道導彈,每枚攜帶單一核彈頭,該導彈的官方射程超過6,000英里。

洲際彈道導彈是美國核三位一體(Nuclear Triad)的三大組成部分之一,另外兩部分包括彈道導彈潛艇和具備核武能力的轟炸機。根據美國國家核安全管理局(National Nuclear Security Administration,NNSA)的數據,截至2023年,美國擁有3,748枚核彈頭。

此次「民兵III型」導彈試驗是在俄羅斯據報取消了此前高調宣傳的RS-24「亞爾斯」洲際彈道導彈發射後進行的。

中共則於去年9月進行了一次罕見的洲際彈道導彈試驗,向太平洋發射了一枚較舊型號的洲際彈道飛彈「東風-31AG」(DF-31AG,也稱「東風-31甲改」)。

總部位於路易斯安那州的AFGSC司令部表示,此次試驗並非對當前世界事件的回應,並補充說,美國軍方過去已進行超過300次類似試驗,作為美國「持續承諾」維持可信核威懾的一部分。

由美國國防科技公司諾斯洛普‧格魯曼公司(Northrop Grumman)主導開發的LGM-35A「哨兵」(Sentinel)洲際彈道導彈,計劃於2029年開始逐步取代「民兵III型」,這是作為美國在2011年啟動的陸基戰略威懾(GBSD)計劃的一部分,計劃旨在確保美國的核威懾力在未來幾十年內不會被削弱。

聲明表示,美軍計劃用更先進的LGM-35A「哨兵」取代「民兵III型」洲際彈道導彈,在完全實現其能力之前,空軍致力於確保後者保持有效的威懾力量。

(本文參考了《新聞週刊》的相關內容)

「金山紀元網」立足華人社區,服務華人朋友,堅守傳統媒體的良知與價值觀,向民眾傳遞真實的資訊。請關注我們的社媒主頁,及時獲取最新咨詢!
發佈:2025-05-22 15:00 | 修改:2025-05-22 15:00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已經有 0 次投票 抢沙发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區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