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億年前海洋怪獸 德國化石被證實為新物種

【2025年08月11日訊】(記者吳瑞昌綜合報導)近期,古生物學家確認,一具47年前出土於德國波西多尼亞頁岩的化石,是一種新的海洋怪獸。研究人員指出,這項新發現不僅有助於擴展考古學界對侏羅紀時期海洋生態系統的認識,還可能為了解當時全球海洋缺氧事件提供線索。

該化石組最初於1978年,在德國西南部霍爾茨馬登(Holzmaden)的一個採石場出土。儘管當時考古學家發現標本的骨骼幾乎完整,甚至保留部分軟組織化石的殘留物,但普遍認為它只是一個完好的普通蛇頸龍化石,因此未深入探究。

原因是當時的考古人員認為,該化石顯示出骨骼未成熟的特徵,包括整個脊椎未融合的神經突、足底上足小面幾乎未發育,以及足軸塌陷顯示骨化不完全。儘管如此,這具標本因其骨骼的完整性,以及作為霍爾茲馬登地區已知最古老的蛇頸龍代表,依然具有相當的意義。

直到現在,其獨特的解剖特徵才通過全面的科學分析,了解到它骨骼雖然尚未成熟,但這些特徵並非因發育階段所致,從而將其歸類為一個全新的蛇頸龍種類。這項研究結果於8月4日發表在《PeerJ》雜誌網路版。

目前這批化石組,永久收藏於斯圖加特州立自然史博物館(Staatliches Museum für Naturkunde Stuttgart),編號為「SMNS 51945」。

這個新蛇頸龍被正式命名為「長頸近泳龍」(Plesionectes  longicollum),被分類為近泳龍屬(該屬名意為「接近蛇頸龍目」),生長年代為1.83億年前的侏羅紀時代。

該標本全長為2.95公尺,若加上保存較差的顱骨部分,其生前可能接近3.2公尺長。另外,它的頸長1.25公尺,尾長81公分,至少擁有43節頸椎、21節背椎與2節骶椎,以及39節尾椎。

由於該標本保存了頸部、尾部及後肢周圍的軟組織印痕,使研究人員得以從中推斷出長頸近泳龍的體色及皮膚特徵。這些括印痕中包含一些暗色膜層,可能對應其生前顏色較深的皮膚區域。

德國霍爾茲馬登的波西多尼亞頁岩,此前已經發現過其它五種蛇頸龍,涵蓋所有三個主要蛇頸龍譜系的代表。這項新發現進一步鞏固了,該地層擁有作為了解全球侏羅紀海洋生物最重要的窗口地位。蛇頸龍是一種在恐龍時代棲息於地球海洋中的長頸海洋爬行生物。

這五種長頸龍分別是豪夫龍屬(Hauffiosaurus zanoni)、梅爾拉龍屬(Meyerasaurus victor)、絲萊龍屬(Seeleyosaurus guilelmiimperatoris) 、水獵龍屬(Microcleidus brachypterygius) 與近翼龍屬(Plesiopterys wildi)。

此外,來自該岩層的重要蛇頸龍標本,還包括一具近乎完整、形態奇特的早期幼年個體骨骼,但與其它種類的蛇頸龍親緣關係尚不明確,以及幾塊來自巴伐利亞的罕見頸椎,該頸椎被稱之「巴伐利亞蛇頸龍」。

這項研究由斯文·薩克斯(Sven Sachs)與波蘭科學院的丹尼爾·馬齊亞(Daniel Madzia)博士共同發表。他們的研究表明,以保存完好化石而聞名的波西多尼亞頁岩,包含的海洋爬行動物多樣性,要比過往認識到的還要更多。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德國比勒費爾德自然博物館(Naturkunde-Museum Bielefeld)的古生物學家斯文·薩克斯對《PeerJ》雜誌表示,「這具標本已被收藏數十年,但先前從未充分研究探索其獨特的解剖結構。直到我們仔細檢查後才發現,它能與目前已知的蛇頸龍種類清晰的區分開來。」

波蘭科學院(Polish Academy of Sciences)的丹尼爾·馬齊亞(Daniel Madzia)博士則解釋,「這一發現為解開地球歷史關鍵時期的海洋生態系統謎題,增添了一個新的線索。這種動物生活的托阿爾階早期環境發生了顯著變化,包括一場影響全球海洋生物的重大海洋缺氧事件(生物滅絕事件)。」

觀看作者的影片訪談,請點擊這裡

「金山紀元網」立足華人社區,服務華人朋友,堅守傳統媒體的良知與價值觀,向民眾傳遞真實的資訊。請關注我們的社媒主頁,及時獲取最新咨詢!
發佈:2025-08-12 18:00 | 修改:2025-08-12 18:00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已經有 0 次投票 抢沙发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區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