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疼痛源自大腦嗎?

文/Zena le Roux 編譯/柳嵊濤

慢性疼痛通常難以治療。諸如止痛藥、影像掃描或手術等常規手段往往效果不佳,患者陷入疼痛循環的同時卻沒得到真正的解決方案。

倘若我們不再僅僅關注受傷的身體部位,而是聚焦於患者的整體身體情況會怎樣?

一種以人為中心的整合性疼痛護理方法不僅關注局部身體結構,還將神經系統、免疫反應、創傷史及生活方式納入考量,從而提供更全面的視角,並可能據此取得更好的療效。

止痛藥

「用於慢性疼痛治療的多數藥物,無論是非甾體抗炎藥、阿片類藥物,還是神經類藥物,往往只對三分之一左右的患者有效。」有二十多年經驗的資深疼痛醫學專家德帕克‧拉文德蘭(Dr. Deepak Ravindran)在接受《大紀元時報》採訪時表示。

拉文德蘭同時擁有生活方式醫學、肌肉骨骼醫學以及疼痛醫學的認證,並以其開創性的整體性疼痛管理方法而聞名。

他同時提醒鑒於藥物本身的副作用,不要過於依賴藥物。他指出,這些藥物的臨床試驗結果或許無法等同於其在現實環境中的實際效果。現實中患者往往伴有抑鬱、焦慮、創傷後應激障礙或糖尿病,而這些因素通常不會被包含在臨床試驗中。這種差異會導致藥物效果被高估,或在有著複雜病史的患者應用中低估其風險。

「實驗結果並不總能直接轉化到現實中。」拉文德蘭表示。

舉例來說,阿片類藥物或許可在短期內帶來疼痛緩解,但其長期風險嚴重,包括依賴性、情緒障礙、激素紊亂、疼痛敏感性增加,甚至在某些情況下增加痴呆風險。

儘管如此,由於臨床環境中常見的時間緊促,藥物在多數情形下依舊是默認選項。

「當你只有10到15分鐘可與患者交流時,止痛藥似乎便成了唯一選擇。」拉文德蘭解釋道,「但如果藥物不起作用,我們則需要拓寬視野,更深入地進行探究。」

疼痛類型

止痛藥通常以阻斷或減弱從身體傳遞到大腦的疼痛信號來發揮作用。

它們對傷害性疼痛(由活動性炎症及損傷引起的疼痛)往往有效,此類疼痛會使病灶部位即刻釋放化學信號。然而,止痛藥對於神經性疼痛(神經本身受損引起的疼痛)則效果較差。而對於非神經病理性疼痛(在無明確原因的情況下神經系統變得過度敏感而產生的疼痛),藥效則更不理想。

傷害性疼痛包括急性損傷、骨折和由關節炎引起的關節炎症,這類疼痛或伴有發熱等症狀。

另一方面,神經性疼痛可能源於術後神經損傷,或由多發性硬化症、帕金森病和糖尿病性神經病變等疾病引起。治療通常需要更強效的神經靶向藥物、脊髓刺激、神經阻滯或靜脈注射等方法。

具非神經病理性疼痛特徵的疾病包括纖維肌痛、偏頭痛、腸易激綜合徵,以及無明確結構性改變的腰背痛。

「當神經系統處於過度敏感的狀態時,多數藥物的效果都不會好。」拉文德蘭表示。

在當前的治療中,造成疼痛的生活方式因素往往會被忽視。根據一項2020年的綜述,有效的疼痛療法應為多模式且個性化的,著重能影響個人健康的所有因素。要做到這一點,我們首先需轉變對疼痛本身的認知。

大腦決策

「現今的醫療領域觀點普遍認為,疼痛必定來自身體受損的部位,可通過觸摸、按壓或掃描加以識別。」拉文德蘭說。

然而,過去二十年裡,神經科學表明疼痛要複雜得多,其不僅僅是對損傷部位的直接反應。

「疼痛是大腦基於以往經驗和情境所做出的決策,以決定其是否需要受到保護。而自我保護決策會進而製造痛感。」拉文德蘭表示。

這解釋了疼痛為何會在傷口癒合後持續,以及在無明顯外傷的情況下出現。不過,許多臨床醫生仍主要聚焦於身體結構性解釋。

「若我們陷入身體結構性思維,即會陷入死循環,從而去做更多掃描、手術以及二次手術,而患者依舊備受折磨。」拉文德蘭說。

一種常見但較具誤導性的疼痛應對方法便是影像檢查。拉文德蘭指出,掃描結果與疼痛感知之間會出現明顯脫節。磁共振成像結果顯示,許多有局部身體問題的人往往並無痛感。

研究顯示,67%的無症狀人群在醫學掃描中被發現有稱為「髖關節鉗夾畸形」的問題,75%的無症狀老年人有椎間盤突出,而40歲以上無症狀人群中有43%出現骨關節炎症狀。

「結構性改變會隨著年齡發生,而且通常不會引起疼痛。」拉文德蘭解釋道。

另一方面,接受假手術(未進行任何實際修復)的人,所獲得的改善與真正接受手術的人相同。

「這種儀式感是有意義的。大腦的期望所引發的反應可以非常強大。」他說。

如果痛感源自大腦的自我保護機制,我們需要問:「它試圖防禦的是什麼?」若一個人沒有受傷及感染的跡象,那麼其日常生活、神經系統或免疫系統中是否存在別的問題?

「疼痛不僅僅是一種生理感知——它還是一種由大腦對接收到的刺激進行解讀所塑造的情緒體驗。」拉文德蘭指出。感官輸入來自內部及外部兩個來源。內部方面,大腦通過內感受接收信號,包括來自內臟和腸道的反饋,而這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微生物組、免疫系統和迷走神經的傳遞。外部方面,大腦通過皮膚(觸覺)、眼睛(視覺)和鼻子(嗅覺)收集信息,並將這些信息與記憶中儲存的過往經驗進行比較。

疼痛是來自感官的實時反應,但這種反應會經過一個不斷評估威脅的過濾系統。免疫系統在這一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它包含有著關於病原體和風險記憶的細胞,從而促使身體做出防禦反應。大腦按保護所需程度,可能會釋放促炎化學物質,並導致低度神經性炎症等附帶損傷。拉文德蘭指出,免疫系統、神經系統及內分泌系統緊密相連,構成一個統一的防禦體系,幫助監測、保護並適應我們所處的內外環境。

對於大腦在痛感中的作用,創傷治療師兼作家帕特里夏‧沃比(Patricia Worby)的研究持有相同看法,儘管她以不同角度來看待這一情況。

沃比向《大紀元時報》表示,多數慢性疼痛為大腦感知,根源於未被識別的情緒而非組織損傷。她補充道,治癒需確保人們能安全地直面並處理那些被長期壓抑的情緒。

此外,疼痛的有效管理也有賴於應對方法的進一步擴充。

替代性疼痛治療

拉文德蘭指出,有很多證據表明,多種方法可在不依賴藥物及手術的情況下幫助管理疼痛。

以下方法對非神經病理性疼痛格外有幫助,而常規治療對該類型疼痛則往往效果不佳。

營養

飲食攝入會影響我們自身的痛感程度。

高比例的超加工食品、糖和精製碳水飲食會增加炎症,進而加重疼痛,且無論其源於受傷、神經損傷還是敏感的神經系統。

另一方面,富含天然、未加工食品的飲食則能平緩免疫系統並減少疼痛信號。

恢復性睡眠

睡眠質量差與痛感增強密切有關。

幫助患者改善睡眠衛生策略,例如規律的作息時間以及白天充足的自然光線接觸,可以作為治療的重要一環。

即便是低強度光照療法,也能幫助緩和慢性非特異性腰背痛患者的痛感並從而改善情緒。

運動

研究表明,阻力訓練和核心穩定性訓練有益於管理慢性腰背痛。研究還發現,瑜伽和物理治療對慢性非特異性腰背痛同樣有效。

平緩神經和免疫系統

通過呼吸訓練、冥想及減壓技巧來平緩神經系統。諸如緩慢的腹式呼吸和方形呼吸(吸氣、屏息、呼氣、屏息,各持續數秒)可幫助減輕疼痛和緊張感。

基於正念的療法,如正念減壓療法(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也被證明對慢性疼痛患者有所幫助。

創傷知情護理

創傷知情護理的概念同樣重要。當一個人在18歲以前經歷過強烈且持續的創傷時,他們的神經及免疫系統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發育期神經和免疫系統受到的持續影響,會改變人體對危險的警覺方式及其自我保護的機制。

幫助神經系統重獲安全感是關鍵。沃比表示,這包含呼吸訓練、敲擊、眼球運動、聲療及迷走神經維護等方法。

整體性疼痛管理方案

拉文德蘭提到,基於生活方式醫學的綜合及個性化疼痛管理方案是幫助慢性疼痛患者的最佳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這可以包括:

• 晨煉,例如瑜伽
• 適當使用藥物
• 身心調節練習
• 遵循抗炎飲食計劃
• 晚上6點以後減少酒精攝入
• 睡前6至8小時避免飲用咖啡
• 每晚確保6至8小時的睡眠
• 白天融入壓力管理練習

英文報導請見英文《大紀元時報》:Why Chronic Pain Is Driven by the Brain

作者介紹:Zena le Roux是一位健康記者,擁有調查性健康新聞的碩士學位,同時也是一位認證健康與營養教練,專長於功能性營養學。她接受過運動營養、正念飲食、內在家庭系統及多重迷走神經理論的訓練,目前在私人診所執業,並擔任英國某健康學校的營養教育者。

身處紛亂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金山紀元網」立足華人社區,服務華人朋友,堅守傳統媒體的良知與價值觀,向民眾傳遞真實的資訊。請關注我們的社媒主頁,及時獲取最新咨詢!
發佈:2025-08-07 18:05 | 修改:2025-08-07 18:05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已經有 0 次投票 抢沙发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區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