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解之謎】兩千年無人敢挖?揭祕秦始皇的地下王國

大家好,我是扶搖,歡迎和我一起探索未解之謎。

中國古代的帝王在登基之後,大多數都會立馬著手辦一件大事,不是開疆拓土,也不是修史揚名,而是規劃以及修建自己千秋百代之後的居所——陵墓。有的皇帝甚至從太子時期就開始著手這件事。

在古代的信仰中,死亡並不是終點,而是生命的一種延續。那麼作為一朝的帝王,在另一個世界的居所,當然也要與自己的身分相匹配,不能太簡陋寒酸。

這些帝王陵墓的興建,少則數年,多則數十年,這規模可不是咱們一般老百姓可以想像的。既然陵墓修得那麼大,裡面空蕩蕩的也沒意思啊。所以人們基本上都相信,帝王墓中都陪葬著價值連城的金銀珠寶,甚至還有舉世無雙的稀世之寶。比如,有傳聞就說,天下第一書「蘭亭序」的原裝正版就藏在唐朝女皇武則天的乾陵中。還有人說,全球獨一份、明朝永樂大帝手抄的《永樂大典》正本則被嘉靖皇帝帶進了他的永陵。

這陪葬豐厚的帝王陵自然就被某些人給惦記上了,他們就是歷代最會鑿牆開門、挖土找寶的「摸金校尉」,通俗點說也就是盜墓賊。於是,歷史上絕大多數帝王陵墓,最後都難逃被盜的命運。然而,凡事總有意外,有三座神祕的帝王陵墓,它們堪稱是「盜墓賊的噩夢」。

一座,沒人敢開。
一座,沒人能動。
一座,沒人找得到。

今天我們就和大家來詳細聊聊其中的一座——誰也不敢打開的秦始皇陵。

驚人的地下王國

1974年4年,天氣大旱,陝西西安臨潼縣驪山腳下的農民們為缺水發愁。於是大家合計,一起打井澆地吧。大約挖了1米深的時候,他們發現這地怎麼變硬了?土的顏色怎麼變成了紅色?再繼續挖,一些真人大小的陶器頭像和一些銅製的箭頭出現了。

這幾個農民以為挖到了以前大戶人家埋在地下的什麼廢棄東西,有人甚至把一些銅箭頭當廢品給賣了。他們絕對沒有想到,他們這一鏟子挖出了秦始皇的地下大軍,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兵馬俑。

到了1981年,驪山腳下已經陸續出土了三個兵馬俑坑。

在兵馬俑被發現之前,人們普遍認為秦始皇陵的範圍僅僅限於封土,就是距離兵馬俑坑西邊的那個巨大的墳頭。在中國古代,封土越大,墓主人地位越高,而帝王級別的一般都是「大如山陵」,所以才叫皇陵。兵馬俑的出現,讓考古學家們意識到,大家還是低估了秦始皇的格局了。

那麼秦始皇陵到底有多大呢?

要想準確且無損地研究秦始皇陵,光靠傳統的考古探測工具和腳步丈量肯定是不夠的。於是,中國成立了863計劃考古子項目,與國際科學家合作,利用高科技,比如遙感探測,以及地球物理探測技術,包括地質雷達、磁力儀、重力探測儀等對秦始皇陵進行深入研究。

而最後的結果,相當驚人!

封土部分呈金字塔形,南北向的邊長是350米,東西向的邊長為345米,高76米。總面積達十二萬平米,相當於十七個足球場。

而在封土之外,是仿照秦都咸陽設計的長方形陵園,內外兩層城牆。內城周長2.5公里,外城周長6.3公里,這大約是3個故宮的面積。

還沒完,考古學家在內外城的裡面和外面發現了二千多個陪葬坑,兵馬俑坑就是其中的一部分,還有文官俑坑、銅車馬坑、百戲俑坑、青銅水禽坑等等。

最後考古學家確定,整個秦始皇陵是一個邊長大約為7.5公里,總面積大約是56平方公里的陵墓,差不多是78個故宮那麼大。

看來秦始皇不僅僅是在修建陵墓啊,而是在打造一個龐大的地下王國啊。

而最讓人們好奇的,則是深埋在土地之下的地宮,那裡藏著秦始皇的棺槨,數不盡的珍寶,還有一個個無法證實的神祕傳說。

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是這樣描繪地宮的:「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這意思就是說,秦始皇仿造秦朝的山川地貌打造了地宮,用水銀來模擬地表的江河湖海,並設有機關使水銀能流動循環。地宮的穹頂上繪有包括28星宿在內的宇宙星象圖,地面上則做出山川地理的樣子。

現在室內設計很多人都喜歡給臥室配一個星空頂,晚上關燈睡覺的時候,彷彿置身宇宙星河之中,感受靜謐而神祕的氣氛。而「豪車之王」勞斯萊斯也曾推出過星空頂篷,那是相當受歡迎啊。沒想到,這創意,二千多年前的秦始皇早就想到了,實在是不得不服啊。

不過,話說回來,創意歸創意,秦始皇真的把這一切變為現實了嗎?我們又該如何考證呢?考古學家微微一笑,表示:別急,我們自有妙招。

尋找「水銀湖」

水銀,也叫汞,液態汞在常溫下很容易揮發。如果地宮裡有大量水銀,經過揮發和滲透,從封土的土層中就能發現它的存在。

其實,早在上世紀80年代考古學家就對秦始皇陵土壤的汞含量進行測量,結果在封土的中心區域發現強汞異常區,這片區域大概1.2萬平米,是整個封土面積的10%,而這裡的汞含量超過正常土壤的數十倍。這顯然是非自然原因造成的,但是這能否就證明,地宮中存在水銀呢?

當時圍繞水銀含量,有兩種猜測,一個是這些水銀不是地宮的,而是當年建造的工匠故意灑在表面的,目的是防止盜墓賊盜墓。另一個則是這些真的是地宮的水銀,而且估算總量至少有100噸。

這個巨大的水銀估算量讓考古專家對第二種猜想很是糾結,因為由於製作工藝複雜,水銀自古就是稀缺產品,1981年,中國的水銀產量只有300噸。而且根據宋史記載,宋朝每年的水銀產量只有1.1噸,這還是動用舉國之力生產出來的。如果地宮中真有水銀,那麼多水銀從哪裡來的呢?

礙於當時的技術不發達,關於水銀的疑問只能被暫時擱置了。到了2002年,863計劃考古子項目建立之後,轉機來了。

科學家們利用對封土進行氡氣測量,交叉驗證了土壤中的汞含量超標,的確是由於地下水銀的揮發。同時,他們還利用遙感探測技術對秦始皇陵內部進行了全面勘察,證實地宮內確實存在一個巨大的水銀湖。而且水銀的分布是東北多,西北少,正好和秦朝的河流分布吻合。

看來,《史記》記載的果然沒錯,地宮真有水銀。

隨著水銀湖的發現,一個流傳千百年的傳說,似乎也找到了合理解釋。據說,秦始皇陵時不時就會傳出巨大的撞擊聲,低沉而深遠,晚上聽起來尤其嚇人。人們傳說這是秦始皇陵中守陵的陰兵在巡遊,也有人說這是秦始皇的靈魂在發號施令。

有研究人員說,很可能這是秦始皇巨大的棺槨漂浮在水銀湖上,撞擊地宮內部而產生的聲音。當然,這也只是猜測,如果真是這樣,秦始皇的棺槨一定要非常結實才行,否則二千多年這樣撞來撞去,恐怕早散架子了。

這時有人提出,司馬遷在《史記》留下這麼一句話「下銅而致槨」,這是不是說秦始皇用的是銅做的棺槨啊?真是這樣,那肯定不怕撞。對於這個說法,很多歷史學家、考古學家都拚命搖頭:秦漢時期最高規格的墓葬形式都是採用黃腸題湊,就是用黃心柏木在棺槨外圍一圈。讓銅棺在水銀上漂?沒聽說過,不確定。

但是呢,他們也不能100%排除這個可能,因為用青銅做棺槨,雖然非常、非常罕見,但是歷史上真的有。中國雲南就曾挖掘出一口銅棺,全世界就這一個,而它差點被熔成一鍋銅水。

這是怎麼回事呢?咱們稍微拐出去說一說啊。

「福大命大」的銅棺

1964年3月,雲南​​的大波那村,有四個人挖出了一口重達5000斤的銅棺。這口銅棺非常獨特,由七塊銅板用棒鉚聯接而成,上面裝飾著雷紋、燕紋、虎紋、豹紋、鹿紋、水鳥紋等多種紋飾,一看就是個稀罕物。

不過發現銅棺的四個人沒啥文物保護意識,他們琢磨著把這銅棺給拆了,把銅板拿去賣廢品……又是賣廢品,之前兵馬俑的銅製箭頭也是被當廢品賣了……

好在,他們那裡的村支書有些見識,得知這件事之後趕快報告給了考古單位,很快考古專家就趕來了。

專家對銅棺進行了碳同位素檢測,發現這口銅棺是為公元前4世紀製作的,也就是我國東周到戰國時期。那個時候青銅冶煉技術很發達,確實有能力製作這麼一口龐大的銅棺。但是一般人估計還是用不起啊。那這是不是意味著,銅棺所在的地方是一座重要的古墓?

考古專家立刻開始挖掘。果然,他們找到了一個墓葬群,其中有一個大墓,還有許多小墓。不過,這個墓葬群中只有這一口銅棺,看來這個銅棺的主人身分地位最高。在查閱歷史資料之後,考古專家推斷,銅棺主人可能是東周時期雲南古滇國的貴族,甚至國王。

考古專家激動不已,連夜上報,申請對銅棺進行文物保護。誰知,一盆涼水澆了下來。當時正值文化大革命前夕,真是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時候,上級部門覺得這銅棺屬於「四舊」,就是「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中的舊文化,要求把銅棺直接融掉。

考古人員覺得很捨不得,這文物一旦毀了就再也無法挽回了,於是他們偷偷將銅棺保存了起來,存放在大波那村,讓這口銅棺逃過一劫。現在這口銅棺作為國家級文物,被收藏在雲南博物館之中。

說完雲南銅棺的曲折經歷,咱們再拐回來說秦始皇陵,關於司馬遷所說的「下銅而致槨」,專家還有一個解讀,就是地宮的地基是用銅澆灌的,這個似乎比銅棺漂浮在水銀上,要靠譜一些。看來,傳說畢竟只是傳說……

關於地宮水銀的傳說,還剩下一個問題,那就是這些水銀來自哪裡呢?

巴蜀礦主

水銀主要是通過焙燒硫化汞——硃砂,也叫丹砂獲得。秦朝的丹砂礦主要分布在巴郡和黔中郡,也就是今天的重慶涪陵和貴州銅仁。考古發現,重慶澗陵小田溪戰國墓出土了大量丹砂製品,汞含量達98%以上,還有貴州萬山汞礦遺址發現戰國時期的豎井、斜井和選礦槽,深度超50公尺。可見這個丹砂產業當時在這個地方還是非常成熟的。

那麼這裡會不會有人是秦始皇的水銀供貨商呢?《史記‧貨殖列傳》中有這麼一段話:「巴寡婦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數世……秦皇帝以為貞婦而客之,為築女懷清台。」就是說,在巴蜀有位名為「清」的寡婦,是丹砂礦的礦主,她經營有方,積累了巨大的財富。看來從古到今,家裡有礦就是不一樣……秦始皇認為清是一位貞婦,對她禮遇有加,並在她去世後,修建了一座「懷清台」來紀念她。

後世猜測,這位叫清的女子估計為秦始皇的水銀湖貢獻了不少力量。

當然,秦始皇地宮所需的水銀量那麼大,光靠巴蜀地的供應可能還不夠。考古學家在陝西旬陽北部的青銅溝一帶也發現了丹砂礦,汞儲量有1.74萬噸。在這附近發現了三千多個不同時期的礦洞和開採遺蹟,周圍還有秦漢時期的建築。所以專家推測,秦始皇很可能也從這裡獲得了不少水銀。

水銀來源的問題終於解決了,下面就是冶煉技術問題了,這個環節跟不上也不行啊。既要能大規模提煉水銀,又要保證工匠不會因為汞的揮發而中毒,這可不容易。

專家研究發現,秦朝人採用了「火法煉汞」的技術,就是將丹砂與石灰混合,放在陶罐中加熱,他們可能使用了塗有黏土的雙層陶管,密封提煉,減少汞蒸氣的損失,隨後再將汞蒸氣經冷凝後收集。按照這種方法1公斤的丹砂能提煉出0.8公斤的水銀,相當高效啊。

而儲存水銀的容器也是很有講究的,考古人員猜測,這些容器內部塗有蜂蠟,外部用糯米漿混合石灰密封,確保水銀不會揮發引起人員中毒。2019年,秦始皇陵西側陪葬坑出土一批青銅容器,內壁檢測出汞殘留和蜂蠟成分,證實了這個推測。

秦始皇陵地宮的水銀之謎基本上算是解開了,這用高科技考古果然頗有成效。而在這次勘探中,考古隊還收穫了一個更大的驚喜,並順手解決了幾個困擾大家很久的歷史謎團。

地下金字塔

2002年,當考古團隊利用最新遙感勘探技術掃描秦始皇陵封土時,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封土之下出現重力異常,地質雷達也接收到奇怪的反射波。種種跡象表明,封土下方似乎存在著非同尋常的建築結構。

哎?封土下還有建築?這可是前所未聞啊。見多識廣的考古人員也困惑了。該不會是儀器有誤吧。於是他們決定用傳統的探測工具——洛陽鏟來驗證一下。

這洛陽鏟是洛陽盜墓賊李鴨子發明的,前面是長長的鐵鍬。一鏟子下去,就能帶回一定深度的土層。通過分析不同土層的顏色、質地、疏密等等就能判斷出,這地下是有墓還是沒墓。

洛陽鏟經過改造後,成為了考古利器。有時候現代高科技收集數據,計算來計算去,還不如來一鏟子直接。

考古團隊在發現重力異常的地方下鏟子,結果真有了不同的發現:地下有人工夯實過的夯土,和表面鬆散的土質不同。這意味著,地下確實很可能有人為構築的建築。

這個發現讓考古團隊興奮不已,難道說這地宮位置之謎就要揭開了?!

關於秦始皇地宮的位置千百年來一直流傳著不同的說法。民間流傳一種說法,認為封土之下的地宮是用來迷惑盜墓賊的假墓,真正的地宮其實在驪山之下。支持這個說法的人還找出了古籍中的相關記載。

在《漢舊儀》中這麼說,「丞相臣斯昧死言:臣將隸徒七十二萬人治驪山者已深已極,鑿之不入,燒之不然,叩之空空,如下天狀。制曰:鑿之不入,燒之不然,其旁行三百丈乃止。」意思就是丞相李斯向秦始皇稟報開鑿皇陵的進展,說已經到了至深至極的地方了,挖也挖不動,燒也燒不壞,敲一敲,聽起來裡面好像是中空的。秦始皇說,如果這樣那就往旁邊去300丈吧。清朝的一丈大概2.3米,也就是往旁邊去700米。

你看,這書中明明白白說了「治驪山」,很可能就是在挖通向驪山的地下隧道,碰上了類似花崗岩的巨石擋道,怎麼也無法向前推進,所以秦始皇下令往旁邊700米繞開巨石再繼續。

不過,對於這段歷史記載,也有人給出的另外的解釋,認為「驪山」只不過是指這一區域,並不單單指那座山。很可能是在向下挖的時候,遇到類似巨石的障礙,這個「旁行三百丈」,是指把陵墓擴大300米。

那麼這兩種說法,哪個對呢?考古學家嘿嘿一樂,你們說的都不對。

考古團隊在用高科技深入探測封土下方之後,發現這裡有諸多異常,除了之前說的重力異常、反射波異常,還有明顯的磁異常、高電阻率異常等等,具體技術過程我們這裡就不詳述了,直接給結論,考古團隊發現封土之下存在9層由上至下遞減的階梯狀結構,上寬下窄,如同一個倒置的金字塔。

而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每一層寬2米的台階上,都鑽探出殘瓦碎片。這意味著什麼?難道說,埋入土下的牆側台階上,竟然還修建了9圈長廊?

《漢書》曾載秦始皇陵「中成觀遊,上成山林」,這「上成山林」不難理解,在皇陵上種上大量的樹,那「中成觀遊」是什麼意思?多年來考古學家、歷史學家都對這句話百思不得其解,這封土中間有什麼好觀賞遊玩的?

這次的勘探發現可算給大家解謎了。如果封土之內有9圈長廊或其它建築,以便讓秦始皇的靈魂參觀遊覽,古人的記載不就完全說得通了嗎?。

再往下看,最下面就是秦始皇的地宮,主體結構是東西向邊長170米,南北向邊長145米。而墓室在地宮中央東西長80米、南北寬50米,高15米,面積大約有十個籃球場那麼大。

為什麼要做這樣的9層設計呢?目前有幾種推測:
· 防盜:分層結構設計可混淆地宮方位、延緩盜掘進度。
· 防塌方:保證上層封土不會因年代久遠而坍塌。
· 象徵九重天:古代「九」為陽數極致,象徵天界、帝王至高權威。
· 壓制水銀氣體外洩:地宮中有大量模擬江海的水銀,可作為防毒層。
· 隔層阻氣:有專家認為這是「氣密結構」,使地宮不腐、永存。

那麼,這個探測到的地宮是真的,還是忽悠盜墓賊的假墓?考古專家表示,這確定、一定以及肯定是真的。如此巨大且結構複雜的地下建築群,絕不可能只是為了建一個假的,逗你玩。

而且考古專家還證實了司馬遷在《史記》中對地宮位置的一段描述:穿三泉,下銅而致槨。

穿三泉是指秦始皇陵修建時,穿過了三層泉水,地宮在三層泉水之下。考古學家研究驪山的地層結構發現,在地宮之上有多層濾水層,相當於「三泉」,與古籍描述吻合。看來,這個地宮果然是如假包換的真地宮了。

這時,考古人員的好奇心又上來了。地宮頂著三層地下水,不怕水漫墓室嗎?看看勘測結果,地宮內很乾燥,沒有進水。仔細研究後,考古人員發現了一組足以令全世界工程專家都歎服不已的阻排水系統。

鬼斧神工的水利工程

秦始皇陵的地勢是南高北低,所以地下水由東南向西北流動。於是,當年阻排水系統的設計者就利用地勢精心布局,在地宮的東、南、西三個方向修建阻排水渠,形成一個「U」字。

這阻排水渠實際啊是堵牆,深度比地宮還深,底部使用質密的青膏泥夯制而成,厚17米,在青膏泥層之上又加上了21米深的黃土夯土層。而且東南部和西北部阻排水渠的底部落差還有1米。這樣一來,由東南方向而來的地下水只能繞牆而走,順勢流向西北出口,根本進不了地宮。

光防地下水還是不夠的,設計者還得考慮地表雨水、洪水的侵襲。所以他們還設計了一套地上排水系統。在秦始皇陵內不論是牆腳樓旁、封土周圍,均列有整齊的排水管道,它們縱橫交錯,能將生活用水、地表雨水迅速排到低窪處,並引向陵園外。此外,他們還在驪山山麓前築就防洪大堤,用來防範源自山間的洪水對陵園的破壞。

這一整套地上、地下防水設計簡直就是一個設計精妙、規模巨大的水利工程,更令人佩服的是,時間已過去了2200多年,它依然完美地運行著,從無疏漏。

考古學家們徹底服了,大呼「鬼斧神工」,認為這和同時代的都江堰、靈渠一樣,展現了秦朝高超的智慧與非凡的治水技術。

好了,關於地宮的真假和位置,目前只剩下最後一個謎團了,就是秦始皇所說的「旁行三百丈乃止」到底是什麼意思?

考古人員表示,他們在封土往南700米的地方檢測到了局部重力異常,也就是說,這裡曾經被挖過,所以猜測很可能秦始皇陵的最初選址是在這裡,後來因為遇到阻力,於是旁行三百丈換了一個地方,在現在這個地方建造了秦始皇陵。

真實情況是不是這樣呢?專家表示,需要對這個重力異常點的地下土層進行分析。如果找到了挖不動、燒不壞的厚大砂礫石層,那這個謎團基本解開了。大家就等消息吧。

好不容易定位了地宮,下面是不是要發掘一下,看看地宮裡到底有什麼寶貝?這時有人說了,別費心啦,秦始皇陵早就被盜空啦。真的假的?

秦始皇陵失竊?

在現代考古專家勘測之前,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普遍都認為秦始皇陵已經被盜了。一方面是盜墓賊實在是太猖獗,中國歷代的皇陵就沒幾個倖存的,另一方面是古籍中都已經清清楚楚地記載了這事。

《史記‧高祖本紀》中就說,漢高祖劉邦曾歷數項羽的罪狀,其中包括「項羽燒秦宮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財物」。

歷史記載,項羽進入關中之後,殺了投降劉邦的秦王子嬰和秦王室貴族,將咸陽城內擄掠一空後放火燒城,這還不夠又去挖秦始皇陵。結果秦始皇陵的寶物太多,30萬大軍連挖帶運,用了30天都沒把所有珍寶全部搬走。這事被記載進《水經注‧渭水》中:項羽入關,發之,以三十萬人三十日運物不能窮。

最後,項羽又放了一把火,把秦始皇陵給燒了。

其實,秦始皇陵原來地面建築很多,雄偉高大。有便殿、寢殿、颮官、角樓、門樓等建築,現在地面建築都不在了。後世分析其實項羽搶奪和焚燒的主要就是這些地面建築,他挖到的也就是兵馬俑、百戲俑這樣的陪葬坑,真正的地宮,他根本就沒有找到。

而之後出土的兵馬俑也確實證實了這一點。考古專家在坑中發現大量火燒、水淹的痕跡,兵馬俑的軀體上還有大量鉤斫、砍殺的痕跡,應該就是項羽和他的大軍幹的。

除了項羽,東漢末年赤眉起義軍、魏晉後趙時期統治者石季龍(石虎)、唐朝末年黃巢等都盜掘過秦始皇陵,不過他們估計也就挖了個寂寞。

而那些單打獨鬥的民間盜墓賊應該也沒有得手,因為考古學家發現,整個秦始皇陵區,只有兩個直徑1米,深度不到9米的盜洞,都還離地宮遠著呢。

現代高科技勘探結果也確實顯示地宮相當完整,考古人員懸著的一顆心終於放下了。不過下面接踵而來的問題是,咱們挖,還是不挖?

秦始皇陵還能打開嗎?

根據史料記載,秦始皇陵地宮中的奇珍異寶數不勝數。大禹治水後建造的九鼎在秦朝之後就失去了蹤跡,會不會正放置在秦始皇的地宮中?還有魏國的稀世國寶——十顆夜明珠是不是正在照亮著地宮?

陪葬坑已出土的物品已經夠驚豔了,地宮裡的藏品一定等級更高啊。大家心裡都癢癢的,很想一探究竟。但是秦始皇陵可不是那麼容易打開的。

比如,司馬遷就記載過「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意思就是,墓地中設了很多機關,進入陵墓的人,一不小心觸發機關,很可能就會被射成一個篩子。

就算躲過了這些機關,也未必能活著走出來。因為地宮中充滿了水銀蒸發的毒氣,在密封狀態下,毒氣濃度極高且致命。如果沒有妥善完備的保護措施,貿然用現代科技強制打開地宮,那麼水銀泄漏帶來的生態災難則是不可能想像的。

還有一個原因令考古學家不敢打開地宮——目前沒有足夠的技術保護地宮中的那些文物。兵馬俑出土的經歷就是一個例子。

大家現在去參觀兵馬俑,覺得它們看上去都灰頭土臉的,表情也呆呆的,其實每一尊兵馬俑在剛剛出土時都是色彩繽紛,表情也是栩栩如生。但是由於當時缺乏經驗和技術手段不足,兵馬俑出土後表面迅速氧化,15秒開始變化,4分鐘後開始脫水、起翹、剝落。

還有一個更深刻的教訓,就是曾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堅持挖掘明朝定陵,結果很多文物一瞬間灰飛煙滅。這個事件的來龍去脈,是非曲直,咱們有空時再和大家詳細聊聊。

總而言之,現在秦始皇陵的地宮依然沒人敢開。我們只能繼續等待,期盼未來能有更厲害的全息掃描技術,讓大家有機會,一睹地宮中的輝煌。

好了,今天的故事就和大家分享到這裡了。其實圍繞著秦始皇陵還有很多有趣的發現和謎團,比如地宮長明燈中的人魚膏到底是什麼,真的是娃娃魚油嗎?兵馬俑到底如何製作而成,為什麼當今的陶藝大師都無法複製?秦國兵器真的含有超越時代的高科技嗎?它們真的是秦始皇從外星人那裡獲得的技術嗎?

由於時間有限,我們今天就不在這裡展開了,找機會再和大家分享。那麼,對於秦始皇陵,大家還有哪些想知道的傳奇和故事,可以在留言區告訴我們哦。

如果大家喜歡今天的節目,請別忘記點讚、訂閱、打開小鈴鐺。未解之謎,我是扶搖,我們下期見。

歡迎訂閱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WJZM-FY
訂閱頻道Ganjingworld頻道:https://www.ganjing.com/zh-TW/channel/1eiqjdnq7go2dgb6zFtQ9TYK11080c
訂閱未解之謎Telegram群組:https://t.me/wjzmchannel

未解之謎】節目組製作

責任編輯:李梅#

推薦閱讀:


var scripts_to_load = [];
var contentObj = document.getElementById(“epoch_socail_span”).parentElement;
var iframes = contentObj.querySelectorAll(“iframe”);
if (hasStorage && localStorage.getItem(“EpochOnetrustActiveGroups”).indexOf(“C0005”) > -1) {
if (iframes.length > 0) {
iframes.forEach(function(iframe) {
var dataSrc = iframe.getAttribute(“data2-src”);
if (dataSrc) {
iframe.setAttribute(“src”, dataSrc);
iframe.removeAttribute(“data2-src”);
}
});
}

var fvIframe = document.querySelector(“.video_fit_container iframe”);
if (fvIframe !== null) {
var srcURL = fvIframe.getAttribute(“data2-src”);
if (srcURL !== null && typeof srcURL !== “undefined” && srcURL.length > 0) {
fvIframe.setAttribute(“src”, srcURL);
fvIframe.removeAttribute(“data2-src”);
}
}
} else {
var atag = ““;
var hint = (encoding === “gb” ? (“(根据用户设置,社交媒体服务已被過濾。要显示内容,请”+ atag +”允许
社交媒体cookie。)”) : (“(根據用戶設置,社交媒体服务已被过滤。要顯示內容,請”+ atag +”允許社交媒体cookie。)”));
if (iframes.length > 0) {
for (var i = 0; i 0) {
for (var i = 0; i < tweets.length; i++) {
var iTag = document.createElement("i");
iTag.innerHTML = hint;
tweets[i].appendChild(iTag);
}
}
var fvIframe = document.querySelector(".video_fit_container iframe");
if (fvIframe !== null) {
var iTag = document.createElement("i");
iTag.innerHTML = hint;
var parent = fvIframe.parentElement.parentNode;
if (parent) {
parent.insertBefore(iTag, fvIframe.parentElement.nextSibling);
}
}
}

「金山紀元網」立足華人社區,服務華人朋友,堅守傳統媒體的良知與價值觀,向民眾傳遞真實的資訊。請關注我們的社媒主頁,及時獲取最新咨詢!
發佈:2025-08-19 11:15 | 修改:2025-08-19 11:15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已經有 0 次投票 抢沙发
推薦文章
文章評論區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