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記者林子晨菲利蒙報導】當醫療已難逆轉病情,生命依然值得被妥帖安放。安寧療護(Hospice)不是一棟醫療建築,而是一種專業照護模式:在病程末段,以舒緩症狀、維持生活品質為核心,陪伴病人與家屬從容走過人生最後一程。
Suncrest Hospice公關黃婷婷(Carrie Huang)簡潔地形容道:「安寧療護,就是減少病人的痛苦,也減少家屬的遺憾。」
安寧療護做些什麼
安寧療護團隊深入病人日常照護:處理高燒、疼痛、喘促、噁心、便祕與皮膚照護,同時關注情緒波動與靈性需求。
醫師、護理師、社工、靈性關懷(Chaplain)組成 IDT 團隊,每週檢視個案,並設有24小時專線,必要時到府評估與處置。
Suncrest Hospice視個案,提供每週最多 5 次護佐上門(如沐浴與身體照護),並備妥醫療器材(電動床、輪椅、氧氣機等),與相關藥材、耗材(含拋棄式用品);病人離世後,其它專門機構依法提供最長 13 個月哀傷關懷,讓告別之路更圓滿。
黃婷婷說:「我們像『症狀控制的 911』。出現變化先致電專線,由護理師判斷能否在家處理,必要時再送醫,既減少折騰,也減少家屬慌亂。」
與同業相比的特色
▪ 反應更快,安心更早:除主要護理師外,另有支援護理師即時馳援;夜間與週末急案,啟動「即收即到」流程,不讓病人多等一分鐘。
▪ 護佐密度更高,日常更穩:依需求,每週最多 5 次到府,讓沐浴、翻身、皮膚保護等日常照護不中斷。
▪ 敢接困難案,照護不退縮:承接複雜傷口與高照護密度個案,以「個案適切性」,而非「收案容易度」作為取捨標準。
▪ 在地布局,縮短距離:於灣區分區布點,人員與器材就近調度;每週 IDT 會議與即時系統同步,與院方、家庭醫師無縫銜接。
▪ 溝通直白,決策清楚:秉持「把話說在前頭」——在家或機構、床位現況、語言資源與照護模式,一次講清楚,降低家屬在不確定中,來回耗損的後設成本。
▪ 年資與規模,調度更有餘裕:深耕灣區逾十年,規模已躋身前列,器材、藥品、人力迅速到位更有保障。
以「家」為主 機構可銜接
大多數安寧療護在家中進行。若家中人力或環境不足,可轉銜療養院(SNF)等 24 小時照護單位。安寧療護的醫療部分仍由保險承擔。
需留意的是,SNF的床位屬住宿費用:有 Medi-Cal(白卡)者多可給付;無白卡時通常需自費。考慮語言服務、距離、床位與人力有限現況,選擇時需充分了解資訊再做決定。
打破常見誤解
安寧療護不是放棄,而是在「以舒緩為優先」的時間點,做出更合宜安排。
▪ 不限癌症——常見晚期心臟病、肺病、失智症、腎病、中風後重度失能、ALS 等。
▪ 不限六個月——只要符合資格即可延續;病況穩定可「畢業」,日後惡化再重新評估加入。
▪ 不確定是否符合——建議先與家庭醫師或安寧療護機構聯繫評估。
費用承擔:保險為主 慈善補位
▪ Medicare(紅藍卡)與Medi-Cal(白卡):安寧療護多為100% 給付;SNF床位費多由白卡承擔。
▪ 商業保險(如 Kaiser、Blue Shield):依保單承作。
▪ 慈善機制:部分機構對無保險且符合條件者,提供免費服務。
同時,安寧療護並不必然停用原有慢性病藥物;是否調整由醫療團隊判斷。
三條常見啟動路徑
▪ 醫院/療養院:院方轉介 → 評估 → 簽同意書 → 出院或留院後即時啟動。
▪ 在家(醫師轉介):到府評估 → 簽同意書 → 立即或依家屬選擇時間開始。
▪ 在家(自我洽詢):先行評估;暫不符合則持續追蹤,符合資格後由醫療單位開立轉介與病歷後啟動。
遇到突發狀況,先打安寧 24 小時專線,多能在家中穩當處理,減少奔波與驚嚇。
家屬最關注的問題
1. 能不能在家?
若照護與環境合適,在家往往更安心;若需機構照護時,需理解其「一對多」模式與床位供需。
2. 會不會影響居家護理(IHSS)時數?
不會。安寧療護屬醫療服務,不取代 IHSS 的買菜、做飯、洗衣等家務性支持。
3. 原本藥物或就醫能否繼續?
多數慢性藥物可續用;突發狀況由安寧療護機構先行評估,必要時送醫。若想回到治療軌道,也可退出安寧療護再安排。
「別把安寧療護想得太複雜。」黃婷婷說,它是幫一家人把握可控的每一刻:病人更舒適,家屬更安心。
及早認識、及早評估,臨別時就能少些慌亂,多些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