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地書院的教材教什麼?怎麼教?

專訪淨地書院 Lily Zhang

記者/郭簡

「我們的教材,不僅僅是課本,而是一套重建人心的工程。」張虹院長坐下來,語氣沉靜卻堅定。「它的核心是全科教育,但更重要的是,它以傳統文化和道德為主線。因為教育的終極目的,不只是讓孩子會解題、拿文憑,而是要把他塑造成一個有德行、有文化、有靈魂的人。」

教什麼:經典與生活的統整

Lily Zhang指出,淨地書院的教材是全科性的,但它和現代學校的「跨科整合」不同。「我們的主線是傳統經典,知識只是附帶的延伸。」她舉例說,一年級的第一課從《三字經》起首:「天地人,日月星。」這六個字,表面上是識字,實際上卻蘊含了整個宇宙觀。「孩子一邊認字,一邊就學到人與天地的關係,知道自己不是孤立的,而是天、地、人三才之一。」教材同時連結到自然與生活。「比如一首詩可以引出天文、地理,也能落實到日常的技能。例如包餃子這件小事,教材裡會引導孩子追溯:麥子怎麼種、如何變成麵粉,肉和菜從哪裡來。這是一個完整的知識鏈,也是一次天人合一的啟蒙。」

怎麼教:右腦與全腦的潛能

在教學方法上,淨地書院特別注重右腦開發。Lily Zhang解釋:「六歲前孩子的右腦最活躍,記憶像照相一樣快。古人說六歲前孩子的『天目』是開著的,與天地相通,這用現代科學來講,就是大腦突觸在高速發展。」因此,教材會大量安排詩詞背誦、古典音樂與書法描摹。

詩詞:韻律和畫面同時刺激右腦,讓孩子的思維活潑靈動。

音樂:純淨的古典樂曲,能培養專注、提升空間推理能力。

書法:手腦並用,細微的指尖運動激活大腦區域,養成耐性與專注力。

「我們不是要孩子成為小神童,而是要他在天賦最敏感的時期,奠定一生的根基。」

為什麼必須回歸傳統?

Lily Zhang的語氣轉為嚴肅:「因為現代的教育太重外在技巧,太忽略內在根本。」

她直言,分科教育和唯物科學的崇拜,雖然帶來技術的繁榮,卻帶來了道德的真空。「今天的孩子會算數,卻不懂孝順;會寫作文,卻不懂感恩;會使用科技,卻敢對父母頂嘴、對社會撒謊。」她指出,社會亂象——離婚率飆升、暴力與貪腐氾濫、年輕人迷失方向——其根源就在於道德的淪喪。「如果教育不回到傳統,不教孩子天人合一、敬天知命,那麼科學再怎麼進步,也只會帶來更大的災難。」

教材中的道德養成

淨地書院的教材,處處融入傳統規矩。「坐如鐘、立如松、食不言、寢不語,這些並不是古人無聊的條條框框,而是合乎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Lily Zhang解釋:吃飯時專心不說話,不僅是禮貌,更能幫助消化;站立時挺拔,培養的是自信與自律;睡覺時安靜,讓孩子真正休息。「這些小規矩,看似細瑣,卻能在孩子心裡建立秩序感,讓他知道世界有規矩、人有分寸。這才是真正的教育。」她補充說,教材也融入仁義禮智信的培養。「讀《三字經》,不只是識字,而是潛移默化孩子的價值觀。當孩子懂得忠孝仁愛,他就不會輕易沉迷遊戲、誤入歧途。」

匡扶世風的使命

談到願景時,Lily Zhang眼神堅定。「我們常說,這是『救孩子,也救家長』。孩子若從小有道德,家庭就和睦;孩子若懂得敬天知命,社會就會安定。」她不諱言,這樣的教育是一種使命感。「當代世界充滿亂象:金錢至上、無神論盛行、人心浮躁。如果沒有一套能匡扶世風的教育,人類只會在自毀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淨地書院的教材,正是要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我們要用經典、用文化、用道德,把人心拉回來。這不只是辦教育,而是辦一場社會的自救。」

面對困難的堅持

兩年半來,教材編寫完全由義工完成,沒有外部資助。老師下班後熬夜備課,軟體、素材全靠自己掏錢。「有人問我們為什麼還要堅持?因為這是必須做的。如果沒有人去守住傳統,下一代會失去根。」她也透露,若有資金,未來會在紐約或舊金山建立實體學校。「課程表、教材我們都備好了,現在只等時機與條件成熟。」

結語:回到教育的根

Lily Zhang最後總結:「現代教育教的是外在的技巧,而我們要恢復內在的根——敬天、知命、守德。唯有如此,孩子才能真正成材,社會才能回歸正道。」她停頓片刻,語氣格外沉重:「這不是一所學校的事,而是人類的前途。我們推動的教材,就是希望喚醒更多人:唯有回到傳統,道德才能回升,世界才有希望。」

發佈:2025-09-25 09:25 | 修改:2025-09-25 09:25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已經有 0 次投票 抢沙发
推薦文章
文章評論區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