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經濟新常態 俞偉雄談關稅與AI雙重影響

【大紀元記者薛明珠連線報導】川普政府以關稅重塑全球經濟秩序,卻遭上訴法院推翻。UCLA安德森預測中心經濟學家俞偉雄博士,9月25日(週四)在線上講座中分析,美國經濟正進入「關稅長期化+AI大規模投資+溫和降息」的新常態,企業與投資人需調整供應鏈與資本配置,以應對政策與地緣政治風險。

俞博士自2011年加入UCLA安德森預測中心,長年專注美國、中國及南加州經濟預測,並在UCLA與哈佛繼續教育學院,教授數據分析與預測課程。他於2019年獲頒UCLA繼續教育學院數位科技傑出講師獎。

關稅長期化:新經濟秩序

俞博士以「實質關稅」(關稅收入÷進口額)分析,美國近月已達10%,未來或升至15%。這代表二戰後自由貿易秩序的結束,美國改以「公平對等貿易」為核心。除中國外,多數國家未報復,使市場保持穩定。不過「全球對等關稅」正由最高法院審理,若被推翻,短期恐有震盪,但川普可能以其它法令延續。

他認為,新關稅年收入估計達3,500億美元,有助縮減貿易赤字與聯邦政府財赤。不論2029年後政黨如何輪替,關稅大概率延續。企業在制定合約與定價時,宜將「關稅長期化」視為基本情境。

供應鏈調整與美中脫鉤

最新數據顯示,中國實質關稅居首,約為38%,日本約為15%,歐盟低於4%,墨西哥與加拿大則因《美墨加協定》(USMCA),大多享零關稅。俞博士提醒,USMCA兩年內將重談,免稅門檻或提高,近岸外包雖具吸引力,但須注意合規風險。美中關係的「脫鉤、去風險」將持續,對中國綜合關稅合計約為55%,短期難以降低。

關稅對物價、產業的影響

今年上半年美國進口總值反增14%,因企業在寬限期內大量囤貨。但汽車與鋼鋁因提早加稅、無緩衝期,而進口量下降。鋼鐵生產者物價指數僅上升9%,汽車售價持平,甚至進口價下跌,顯示企業多以壓縮利潤,吸收成本。俞博士分析近年數據指出,通膨主要來自住房與服務,關稅對物價影響有限,約一次性增加1%。

在產業層面,俞博士認為,關稅政策的核心目標是推動美國再工業化,帶動中西部藍領就業,同時強化國家安全與供應鏈韌性。從歷史來看,美國工業產值自1980年起增速放緩,2008年金融海嘯後更陷入停滯,雖然GDP持續成長,但製造業並未同步擴張。如今正逢AI與機器人技術快速發展的關鍵時刻,關稅將迫使企業加速投入研發,提升製造效率與競爭力,為美國製造業帶來深刻轉型,重新塑造全球產業格局。

通脹與就業:政策兩難

近期,美國非農就業數據表現疲弱,新增就業人數顯著低於常態,平均每月僅增加2至3萬人。俞偉雄指出,通常每月新增就業需達10萬人以上,才被視為經濟穩健的指標。他分析,疲弱主因是招聘下降而非裁員潮。他特別提到,AI應用已經實質影響了科技業招聘,年輕的軟件工程師很容易被AI取代。業界應密切關注AI應用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

目前,聯準會面臨「就業轉弱 vs 通膨抬升」兩難選擇。俞博士預測,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年內或再降1–2碼(至約3.6%),明年新任主席的政策傾向更寬鬆,聯邦基金利率有望下探至約3%。他認為,降息可望緩解高利率對住宅與商辦開發的壓力,讓房市走穩。

AI投資:新成長支柱

近年,美國商業地產非常不景氣,但廠房設備投資占GDP比重,升至約14%的高檔。「辦公型」營建支出創新高,實則由資料中心、雲端建設工程貢獻。NVIDIA、Apple,Google等大型科企稅後利潤,占GDP比重處歷史高位,現金流充沛,可「有機」支持多年投資。

俞博士認為,這波AI投資與90年代網科泡沫不同——資金來源穩健、現金流強、應用落地加速,短中期難見全面性泡沫破裂。但他亦提醒,股價已反映部分遠期榮景,講座不提供個股建議。

美國經濟前景與風險

俞博士預測,今年因關稅影響增長偏低,但2026、2027年可望強勁反彈。風險包括最高法院判決、烏俄戰事、對中制裁,與未公布的232條款(涵蓋半導體、醫療電子)。若臺積電等在美投資企業免除關稅,將成為利多。另一方面,歐盟、日本、南韓及臺積電承諾巨額投資美國,若每年落實約3,000億美元,將推升美國GDP 1%,對經濟形成強力支撐。

他總結道,美中脫鉤與去風險勢在必行,美國經濟將在關稅常態化、AI投資與降息週期中尋找新平衡。對企業而言,唯有前瞻規劃與彈性調整,才能在新秩序下化挑戰為契機。◇

薛明珠:《大紀元時報》舊金山分社社區記者,關注報導灣區社區政治、經濟、生活、教育、文化等新聞事件。
發佈:2025-09-26 19:50 | 修改:2025-09-26 22:48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已經有 0 次投票 抢沙发
推薦文章
文章評論區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