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3年08月29日訊】(大紀元記者張婷綜合報導)全球最大的航運和物流集團正競相在亞洲購買設施,以幫助其客戶將供應鏈擴展到中國以外地區。
據《金融時報》報導,德國集裝箱運輸公司赫伯羅特(Hapag-Lloyd)和丹麥A.P.穆勒-馬士基集團 (AP Møller-Maersk,以下簡稱馬士基)等企業已在中國以外的亞洲地區投資港口、倉庫和其它物流基礎設施。這些設施支持越南、印度和馬來西亞等國家在彼此之間發展日益複雜的供應鏈。
赫伯羅特的印度業務負責人迪拉吉·巴蒂亞(Dheeraj Bhatia)表示,在這些市場的投資競爭正在加劇,因為這些市場吸引了更多以前專注於中國的離岸製造業。
「全世界都將印度和東南亞視為離岸的下一個自然選擇。」巴蒂亞說,「中東、中國、歐洲……各方企業都會嘗試投資這些市場。」
高管們說,他們正在回應西方跨國公司減少對華依賴並建立備用生產線的願望。但他們同時也警告說,南亞和東南亞的替代製造中心需要大量投資。
在過去幾年裡,西方公司一直尋求將部分生產從中國轉移到另一個國家,高管們將這一轉變稱為「中國+1」。但隨著在華營商風險增加,越來越多的製造商更是轉向了計劃B、計劃C、計劃D……也就是將生產轉移到更多國家,這一戰略被稱為「中國+N」。
《華爾街日報》今年6月曾報導說,鞋履製造商卡駱馳(Crocs)將很大一部分五顏六色鞋子的生產從中國轉移到越南,還加強了從印度尼西亞的採購,同時也在印度建立生產基地。
蘋果等美企的台灣代工商也在將生產從中國大陸轉移出去。這些公司正在投資於勞動力成本更低、地緣政治風險更小的生產基地,例如越南和印度。
物流巨頭擴大在中國以外亞洲地區業務
德國集裝箱巨頭赫伯羅特在2019年至2022年間收入增長了40倍,該公司於4月份宣布收購了印度港口運營商JM Baxi的40%的股份。巴蒂亞表示,該集團正在考慮進一步投資印度港口和鐵路基礎設施。
與此同時,馬士基去年以36億美元完成了對香港利豐物流(LF Logistics )及其在亞洲的198個倉庫的收購。馬士基今年還計劃與當地的Hateco集團一起在越南Lach Huyen港開發兩個新泊位。
隨著亞洲貿易持續增長,馬士基亞太區客戶交付主管安妮-索菲·澤朗·卡爾森(Anne-Sophie Zerlang Karlsen)強調了在東南亞地區擴張和投資的重要性。她認為,該地區將在未來幾年內經歷「非常快速和高增長」。
全球航運諮詢公司Drewry的研究人員預計,到2027年的五年內,南亞港口的集裝箱運能將增長31%,相比之下,全球港口的集裝箱運能增幅為14%。
中國以外亞洲國家的貨運量大幅增加
《金融時報》說,這種擴張的支撐是來自中國以外亞洲國家貨物運輸量的急劇增加。 總部位於柏林的貨運代理公司Forto的亞太區副總裁埃里克·路特爾(Eric Reuter)表示,該公司在2021年至2022年間處理的越南出口量增加了一倍。
還有預測稱,亞洲經濟體之間的貿易將快速增長。美國物流公司UPS預計,到2030年的十年間,亞洲的貿易額將增加一倍以上,達到13.5萬億美元。UPS亞太區總裁何嘉美(Michelle Ho)表示,亞洲內部貿易擁有「巨大的潛力」。
法國國營的國家鐵路公司SNCF旗下物流集團喬達(Geodis)亞太和中東地區首席執行官奧諾·布茨(Onno Boots)表示,許多製造商正在將亞太配送中心遷至新加坡。
但布茨補充說,新加坡的許多倉儲設施已滿負荷。
瑞士物流公司德迅(Kuehne+Nagel)董事長約爾格·沃勒(Joerg Wolle)表示,該公司將其地區總部從中國遷至新加坡,然後於2021年完成對香港物流公司Apex的13億美元收購。此舉是為了押注東南亞貿易的增長。
「亞洲將為我們提供最大的增長機會。」沃勒說,「確保供應鏈(安全)的趨勢非常積極。」
中國企業也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在中國以外地區尋求自己的一席之地。路透社指出,越南的許多新工廠都是由中國投資者管理。
與此同時,中國遠洋海運集團(Cosco shipping group)旗下東方海外貨櫃航運公司副首席財務官邁克爾·菲茨傑拉德(Michael Fitzgerald)表示,企業減少對華依賴的努力對他的公司來說是一個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