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經濟大師神髓錄》第二十六章

吳惠林:寇斯的《廠商、市場與法律》

【2024年05月14日訊】關於經濟學和經濟學家的笑話和嘲諷話語,可說俯拾即是,下面這一則可能較少被提及。

話說兩個所謂的「經濟學家」,併肩漫步於路徑,一個昂首,一個低頭,忽然低頭者開口道:「路邊有十塊錢!」昂首者頭也不低立即回說:「沒有!」低頭者說:「有!」昂首者再接辯說:「不可能!『如果』真有十塊錢的話,早就被人撿走了。」

到底這則笑話隱喻著什麼,各個人可能有不同的引申,我則認為是諷刺經濟學是一門「中看不中用」的「理論性」學問,完全對現實社會無用,而經濟學家則是一群關在「象牙塔」裏作夢、不食人間煙火的動物,對於現實社會的具體事件視若無睹。這種說法容或「過火」,也不容否認有幾分事實在。遠自海耶克等奧國學派學者即已擔心並反對將「自然科學」那套刻板的分析法,移植到經濟學來解析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之行為。不過,過去數十年,過分數理化的結果顯示海耶克等人的話語是「忠言逆耳」。幸好自一九六0年代末期開始,又有一股反省力量出現,這就是當時通稱的「新經濟學家」,他們對個體經濟學作了一番徹底的檢討,並重新拾回古典學者的那股人文精神。

經由這一批新經濟學家的努力,再配合世界局勢的倒向自由經濟,使得「新經濟學」光芒萬丈,具體地表現在當時幾屆「諾貝爾經濟學獎」之頒授,布坎南、寇斯、貝克以及傅戈(Robert Fogel)和諾斯(Douglass North)等人的連續得獎,似已證明經濟學術的潮流已經轉向,轉到將學理活用到現實人生,重入紅塵。

這些人物中,寇斯無疑頗具代表性,他時常以「黑板經濟學」(blackboard economics)嘲諷以數理模型掛帥的經濟學,而其為文也從不用數學,甚至放棄使用圖形,只以文字來分析,更有進者,他的研究對象都是現實社會裏存在的重要問題,而他的文章也往往不長。此外,寇斯重質不重量,但幾乎每篇文章都引起震撼,一九八八年芝加哥大學出版社將其「最」具代表性的文章集合,以《廠商、市場與法律》為書名出版。

本書以〈廠商的本質〉、〈邊際成本論戰〉以及〈社會成本問題〉三篇文章為核心,其他四篇則都是在引申、闡釋或舉例印證這三篇文章觀點的論文。這七篇文章基本上都在表達相同的論點,寇斯對於經濟理論中有關廠商、產業以及市場的部分特別感興趣。不過,寇斯卻對傳統的分析法不滿意。標準的經濟分析法之重要特質是「如何選擇」的問題,而寇斯覺得,經濟學家對於選擇理論之研究的專注,雖將促使法律、政治科學與社會學等方面的研究更有活力,卻對經濟學本身造成一些負面的影響,因為理論與研究對象分離,造成不良的後果。他也認為經濟理論裏所謂的理性、並且是追求效用極大者,與日常生活中我們所看到的男人(或女人)大相逕庭。

本書中的論文,沒有一篇談及人的偏好之特質,因為寇斯認為經濟學家還未到能處理此問題的時候。寇斯也對當前經濟研究中將具有關鍵性地位的「組織」忽略有微詞,而這些組織指的就是廠商與市場,二者合起來構成經濟體系中的組織結構。寇斯很客氣地說,本書所蒐集的論文,並不在推翻當今的經濟理論,其特點是在應用現有的經濟理論,探討廠商、市場與法律在經濟體系運作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雖然本書只包括七篇「短文」,而且寇斯都是用優雅的散文寫作方式行文,既無數學符號也無圖形,但要讀通卻並非易事。以香港大學經濟學系主任張五常教授的那般功力,都要花上兩年功夫天天讀、天天想,才終於讀通本書中那篇一九六0年的作品〈社會成本問題〉,一般凡人恐怕要更費力了,何況文章不止這一篇。不過,本書雖然難懂,但卻有趣且富啟發性,願意接受挑戰並享受豁然開朗樂趣的讀者,不妨提起勇氣嘗試將本書一讀再讀。

(作者為中華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金山紀元網」立足華人社區,服務華人朋友,堅守傳統媒體的良知與價值觀,向民眾傳遞真實的資訊。請關注我們的社媒主頁,及時獲取最新咨詢!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已經有 0 次投票 抢沙发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