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嘴杓鷸或已消失 歐亞大陸首個鳥類滅絕案例

【2024年11月27日訊】(記者張雨霏編譯報導)近期發表的一份研究顯示,一種名為「細嘴杓(sháo)鷸(yù)」的候鳥如今被認為已經滅絕,野生動物保護組織指出,這一滅絕事件也標誌著歐洲大陸、北非和西亞地區首次出現原生鳥類滅絕案例。

雖然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迄今已經記載了164種近代滅絕的鳥類,但細嘴杓鷸(Slender-billed Curlew)的消失仍令科學家們震驚不已,因為該物種曾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和北非地區,其滅絕凸顯了人類活動對物種生存構成了巨大威脅。

先前的研究表明,幾乎所有鳥類的滅絕都發生在島嶼上,因為捕食者是導致它們滅絕的罪魁禍首。

公開資料顯示,細嘴杓鷸是一種遷徙性水鳥,每年夏天它們會飛到西伯利亞繁殖後代,冬季則遷徙至環境相對溫和的地中海地區。

「這是歐洲大陸、北非和西亞地區(合稱西古北界,Western Palaearctic,又譯西古北區,即一個以歐亞大陸為主的動物地理分區)第一例已知的鳥類滅絕事件。」英國王家鳥類保護協會(RSPB)在一份聲明中說,「過去幾十年來,探險人員一直在細嘴杓鷸的繁殖地及越冬地努力搜尋它們的蹤跡,但都以失敗告終。」

儘管一些被認為已滅絕的物種後來又被重新發現,有時甚至出現在完全令人意想不到的地方。然而,該論文的作者們經過謹慎的研究得出的結論是:細嘴杓鷸滅絕的機率高達96%,並且極有可能是在1995年最後一次目擊事件後不久消失的。

根據這項研究,細嘴杓鷸的最後一次可靠目擊記錄可追溯至1995年的摩洛哥。

細嘴杓鷸是一種遷徙性水鳥,每年夏天它們會飛到西伯利亞繁殖後代,冬季則遷徙至環境相對溫和的地中海地區。此為細嘴杓鷸的藝術構想圖。(維基公有領域)

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Natural History Museum)資深研究員亞歷克斯‧邦德(Alex Bond)博士指出,拯救細嘴杓鷸的努力直到1988年才正式展開,顯然為時已晚。

「隨著氣候變化的加劇、棲息地的破壞及污染,類似細嘴杓鷸的悲劇事件可能成為一種常態。」邦德在聲明中說,「我們要全力做好棲息地的保護工作,防範污染,這是有效保護鳥類種群的關鍵工作。」

該研究指出,棲息地喪失是導致該遷徙物種滅絕的關鍵因素。西伯利亞的沼澤因農業開發而大幅萎縮,地中海濕地也因污染和破碎化而逐漸消失。此外,還有戰爭帶來的影響,該物種的部分越冬地包括也門和美索不達米亞沼澤,可是這些地方的生態環境被戰爭毀得一塌糊塗。此外,疾病與人類的獵殺行為可能也加速了它們的消亡。

論文合著者、王家鳥類保護協會首席政策官尼古拉‧克羅克福德(Nicola Crockford)說:「這是百年來自然保護領域發生的最令人心痛的故事之一,也揭示了為什麼像英國王家鳥類保護協會和國際鳥盟(BirdLife International)這樣的組織要竭盡全力保護鳥類,他們歸根結底是為了防止物種滅絕。」

「保護鳥類的棲息地非常重要,特別是像沿海濕地這些非繁殖區。當濕地、草原等棲息地不再安全時,鳥類顯然無法生存。因此我們需要政府、捐助者和其它利益相關者的共同努力,以確保這些鳥類在遷徙路線上所需的生態網絡。」

根據這項研究,正式宣告細嘴杓鷸的滅絕還需經IUCN審核,目前其狀態仍被列為極度瀕危(Critically Endangered)。

該研究論文已於日前發表在國際鳥類科學期刊IBIS上,由來自英國王家鳥類保護協會、國際鳥盟、荷蘭自然生物多樣性中心和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科學家們合作完成。◇

「金山紀元網」立足華人社區,服務華人朋友,堅守傳統媒體的良知與價值觀,向民眾傳遞真實的資訊。請關注我們的社媒主頁,及時獲取最新咨詢!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已經有 0 次投票 抢沙发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