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提爾的對話練習(下)

薩提爾冰山對話:啟動自我覺知 擁抱新生

作者: 李崇建(教育工作者、薩提爾在台灣的推手)

編者按:作者撰書分享二十年學習薩提爾的美好經驗,書中提及冰山對話的方向之一為「不解決問題,而是對人的關注」,本文舉個案說明藉由同理心技巧、關心與好奇心驅使當事人啟動自我覺知,進而看清自己的內在,達到自我療癒。(承前文)

學習如何關心人,非解決問題

薩提爾女士認為:「不論外在條件如何?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是無法做出改變的。」

薩提爾女士運用各種方式,包括活動、雕塑、年表、討論……,讓人產生覺知。這些人的改變,並非透過指導而來,並非「告訴某人」該如何?這是對於生命的相信。

薩提爾模式融入了各家學派。人本主義的創始者之一,卡爾‧羅傑斯首創非指導性治療,強調人具備自我調整、恢復心理健康的能力。我相信影響薩提爾很多。

羅傑斯八十三歲的時候,接受馬斯特森專訪,說了一個小故事,我以此來談「對話」的精神。

有一個處於青春期的男孩,令他的父母、老師和其他人都感到十分頭疼,羅傑斯負責幫助男孩媽媽,討論孩子的問題。

羅傑斯腦袋有了定論,認為最大的問題,是這位母親排斥她的兒子。在多次會談中,羅傑斯小心翼翼,試圖委婉的說明,真正的問題在於媽媽不愛兒子。在經過幾次會談之後,羅傑斯發現毫無進展,最後只得跟媽媽說:「我覺得我們都挺累了,而且也沒有任何進展,我們應該停止進行會談了。」

媽媽思索片刻,表示同意了。隨後她起身離開,走到了門口,突然她轉過身來問:「你這個門診,接受過成人的諮詢嗎?」

羅傑斯回答:「接受過。」

這位媽媽折過身來,坐回剛剛起身離開的椅子上,這位媽媽開始陳述,她和丈夫之間的關係,非常的糟糕不如人意……。

羅傑斯對此感到不知所措,不知道該做什麼?所以只是靜靜傾聽。當這位媽媽繼續講她的經歷時,羅傑斯意識到關於這一個案例,從他的立場來看,他過去所做的會談,忽視了「當事人立場」。

因此羅傑斯不僅傾聽了那次會談,這位媽媽陸續又回來多次。羅傑斯認為,這是他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治療案例。

羅傑斯和這位媽媽聯繫了幾年,她和兒子的關係有很大改善。孩子後來上了大學,一切都很順利。

羅傑斯說自己從中學到的是:如果我想表現得既聰明又專業,那麼我會一直下定論並告訴你。你的問題在哪兒?你應該怎麼做?然而如果我真心想幫忙?或許我應該做的是傾聽你的痛苦、你的苦惱,或是困擾你的問題。這對我之後的經歷有深遠的影響。

羅傑斯的「當事人立場」,用通俗的語言來說,就是「當事人的角度」、「當事人的處境」。用薩提爾模式的視野來看,我認為更精細的說法,是「在乎媽媽的冰山」。

薩提爾提出「冰山」一詞。每個人都是一座冰山,人們只能看見冰山一角,而藏在冰山深層則是人的內在,包括感受、期待、渴望與自我。要深入了解一個人的內在,可以透過冰山對話,一步步探索。(親子天下提供)
薩提爾提出「冰山」一詞。每個人都是一座冰山,人們只能看見冰山一角,而藏在冰山深層則是人的內在,包括感受、期待、渴望與自我。要深入了解一個人的內在,可以透過冰山對話,一步步探索。(親子天下 提供)

羅傑斯有一句名言:「如果有人傾聽你,不對你評頭論足,不替你擔驚受怕,也不想改變你,這會多美好?」

由此看來對話的前提,是懂得傾聽,甚至真正的傾聽,並且懂得好奇,人如何成為一個人?

然而傾聽其實不易,我觀察一般人對話,非常高的比例未傾聽,常見晃神、打岔的狀態,或者聽者並未接住說者,內在只「想著自己所想」的狀態,所以回應出的語言,可想而知會帶到哪裡?

若不專注傾聽,那又如何產生好奇呢?好奇是對人的關注。

關心與好奇驅動內在覺知 達到自我療癒

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同樣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阿德勒,薩提爾女士應受其影響甚多,他曾說過:「對別人不感興趣的人,他一生中遇到的困難最多,對別人的傷害也最大。所有人類的失敗,都出於這種人。」

對別人感興趣,才會懂得好奇。關心一個人,或者對人成為「某種狀態」感興趣,好奇人怎麼生活?怎麼成為這樣的狀態?這樣的應對有用嗎?這樣的觀點怎麼來?就能讓人擁有覺知。(延伸閱讀:夫妻相處之道!學會理解與接納感情更融洽

無論是阿德勒、羅傑斯,或是薩提爾,都指出傾聽、關心與好奇,是讓人活出自己的關鍵,也是心理師「治療」人的最好方式。

若是「傾聽」、「關心」與「好奇」是關係中最好的方式,不必非得心理師來聽、好奇與關心我們,一般人即可以自己學習,學習面對父母、孩子、朋友、同事、學生,甚至顧客,就能擁有更好的關係,更美好的結果,那麼我們為何不這樣做?

薩提爾女士的方式,被稱為薩提爾模式,貝曼將其中對話脈絡,以冰山更具體的呈現,因此就有了循序漸進對話方式:傾聽→ 好奇→冰山探索→有意識連結渴望探索。

這裡必須說明的是,薩提爾模式的運用,並未特別強調「對話」,並未在對話中強調「好奇」。「對話」中「好奇」的概念,是我觀察一般人的連結,還有腦神經科學的概念,特別拉出來的一個方向。

過去薩提爾模式的學習者,經常困惑於「一致性」的應對,雖然理解人要關愛對方,但不知道該如何互動?我於是將「好奇」帶入對話,強調好奇是與人連結的基礎。

(網站專文,非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摘編自《薩提爾的對話練習(十萬冊融冰紀念版,內附精美薩提爾練習專用練習本《冰山練習曲》):以好奇的姿態,理解你的內在冰山,探索自己,連結他人》,親子天下 提供)

責任編輯:曾臻

書封。(親子天下 提供)

●傾聽比解決問題更重要 8種慣性聆聽傷友誼
●傾聽忠實粉絲的心聲 這樣做有助你事業成功
●傾聽也需要表情 讓對方安心記得先微笑

「金山紀元網」立足華人社區,服務華人朋友,堅守傳統媒體的良知與價值觀,向民眾傳遞真實的資訊。請關注我們的社媒主頁,及時獲取最新咨詢!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已經有 0 次投票 抢沙发
推薦文章
文章評論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