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9日訊】(英文大紀元記者Crystal-Rose Jones與Daniel Y. Teng撰文/柳嵊濤編譯)在「智能手機一代」面對每日洶湧的在線內容而掙扎於心理健康問題之際,越來越多教書育人者開始將目光轉回過去——向伊索和亞里士多德等歷史人物尋求啟示。
古典教育運動在美國已蓬勃發展了數十年,2023–2024學年共有約677,500名學生在古典教育機構就讀,而近年來,這股勢頭也正在澳洲興起。
莎拉‧弗林(Sarah Flynn)正是這一運動的領軍人物之一。該運動旨在摒棄課堂中對電子產品的依賴,著重教導孩子美德培養的重要性,並從歷史人物身上學習,而非對歷史人物進行批判性解讀。
在布里斯班舉行的年度古典教育交流會「教育促社會繁榮」上,古典教育機構Logos Australis創辦人、五個孩子的母親弗林表示:「對於年幼的孩子,我們從寓言開始,比如《伊索寓言》。我們向他們展示,在這些動物身上展現出的其實是人類行為的模式,而這些故事中蘊含著有關正直所帶來美好生活回報的真理。」
這位教師補充道,從心理層面來看,古典文學有助於孩子們吸收使其正向思考的思維模式,其作用類似於心理諮詢所帶來的正面影響,「文學在促進個體幸福感與社會繁榮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顛覆當前教育模式
古典教育顛覆了當前的教育觀念,後者更側重於獲取實用技能——以期在未來找到一份工作。
弗林表示,「教育的目的一直都是個體尋求完善及促進社會繁榮。但在過去100年,如果你問人們上學的目的是什麼,他們會說:『為了找一份工作。』教育被商品化了,變成了一種交易,是一種極度功利主義的學習觀。」
她表示,現代學習側重於分析和批判,或者說是「尋找證據、提出論點,然後把所有部分拆解開來」。
「但我們無法以完全唯物主義的看法來解決人的問題。」她補充道。
另一方面,古典學習還包含其它元素:靈性、藝術甚至美感,而這些在今天往往被視為「不是真正的知識」而被輕視和邊緣化。學生們同時還會學習拉丁語。

對社交媒體危害與公立教育的反思
儘管澳洲的古典教育學校數量不多,但該交流會舉辦三年以來,受歡迎程度不斷提升。今年,組織者表示,兩天的會議約有250名教育工作者參與,是去年同期人數的兩倍。
這一時機也非常合適——數據顯示,澳洲年輕人的心理健康狀況持續下降,同時家長們對公立教育的興趣正在減少。
2023年,Headspace的一項研究發現,每三名年輕人中就有一人經歷過來自社交媒體互動的困擾,其中44%希望退出社交媒體,但又害怕錯過一些信息。
令人擔憂的是,只有一半的年輕人對求職感到自信,僅52%的人表示自己具備獲得成功所需的技能。此外,有62%的年輕人表示感到孤獨。
為應對社交媒體的影響,聯邦政府計劃在年底前實施針對16歲以下青少年的社交媒體使用禁令。此外,各州政府已禁止在課堂上使用智能手機。
與此同時,家長們對公立學校體系的不信任也日益增加。
在新南威爾士州,非公立學校入學率從2000年的13.1%增至2025年的19.5%。
居家接受教育的人數也保持穩定——全澳洲約有45,000名學生在家中接受教育,其中昆士蘭州增長最為明顯。
昆士蘭教育部的最新數據表明,自疫情以來,「陽光之州」在家接受教育的學生數量自2020年的4,297人增加到2024年的11,314人。
向歷史人物借鑑 而非挑毛病
布里斯班最新的古典教育機構之一是聖約翰‧亨利‧紐曼學院(St. John Henry Newman College),該校將於2026年開設學前班至三年級課程,並計劃逐步增加年級,到2030年將覆蓋中學階段。
校長肯尼斯‧克勞瑟(Kenneth Crowther)表示,家長們希望找到能讓孩子充分享受學習而不是陷入「焦慮、抑鬱、孤立或疲於奔命」的教學環境。
「很多差異有時不在於我們做了什麼,而在於我們沒有做什麼。」克勞瑟表示。

克勞瑟說,「我們相信傳統的教學方法,即讓學生通過筆和紙學習,而非一直依賴於筆記本電腦。」他還提到喬納森‧海特《焦慮的一代》(The Anxious Generation)等相關書籍。
他談到與當前教育的另一主要區別:不是去發現世界的問題,而是尋找個人改進的領域。
「我們讀莎士比亞不是為了找出他本人的所有問題。我們讀莎士比亞是為更好地了解我們自己。」克勞瑟說。
「這更多是關於與真實自己的相處,而不是去審視和評判世界——需意識到如果世界存在問題,那麼我們也是問題的一部分,因此需要我們去找到解決辦法。」
原文:The Movement That Teaches Kids to Learn From History’s Greats Instead of Cancelling Them 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